教育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创造出优质的幼儿教育。
然而观念还不等于实践,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实践,就不会对儿童发展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最终必然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
再将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去的问题,也就是实践层面“如何做”的问题。至今仍然有令人困惑的现象存在。于是一批力图反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师指导用书应运而生。
然而课程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有三点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第一,如何帮助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逐渐学会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而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机械式的执行现成方案,如果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老师自己的思考,侵害岂不将远远超过其利焉。
第二如何兼顾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种适宜性特征的问题?
三种适宜性:对儿童年龄特征的适宜性,对个体差异的适宜性和对社会文化的适宜性。
标准的儿童:真正进入课堂实践的却是活生生的,带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化色彩的具体儿童,他们可能具有标准儿童的某些特点,但更可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个体的特色。
第三,如何在课程方案中体现教育的过程,师生合作学习的互动关系的问题。
生成课程的出现。生成课程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也是课程的动态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