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文脉传承
——听王崧舟老师授课及讲座有感
春晖五班 彭玲
诗意诗意,少了“诗”,何来“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教学伊始,学生赏菊花、牡丹图,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菊花吗?”“同学们,你们喜欢牡丹吗?”很多同学不为所动,后来,老师引出诗句,适时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赏花品性,对简单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别样的“花”走近了他们的心间。学习从“诗”开启,“意”在读中感受。教师每一次的引读,都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读的是文,理的是脉。经由简介,学生知晓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进入文本品读感悟莲之君子品性;引入莲叶、莲蓬、莲藕,启发思考,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一步步梳理文章脉络;最后,经由三则小故事,学生如入历史般感受到了周敦颐用一生践行着君子品性;莲之君子品性,从古人周敦颐的刚正不阿、通达正直到近现代周树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恩来“一生坚守信用,把人民放在心中”……美好品性,代代相传。品性的传承就是精神的传承,品性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传承。基于文脉的学习,学生对母语才更有情感,母语才更有力量。
讲座中,王老师一语中的的指出了目前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读了十二年的书,还是没有文化?
我深思,学生是反应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没文化,不就是老师没文化吗?有文化的教师是不断加强内功修炼的学习者、思考者,多角度的去看教材,多渠道的挖掘课外资源,在小课堂中带领孩子们去追本溯源,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根基、有文脉的孩子。
文脉的传承离不开诗意的课堂,文脉的传承离不开语文教学,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从远古到今天,从中国到世界。值得我们用余生去追求、去学习、去践行……
20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