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本土化
“华德福课程在过去的85年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它不断演变和适应而且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巩固华德福教育的基本原则,检讨相关的课程是否反映这些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原则本身,并规正我们自己的理解。实际上,这些基本原则也在不断自我改造,时代在变,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也是如此。教育,如果是真正地去为孩子们在将来面对真实的世界而准备的话,不仅要跟上这一点,还必须预测未来。”[^kcyj]
在歌德馆教育部的ICRG(国际化课程研究小组)2004年提交的《课程研究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小册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本土化”实际上是在“教育运动的国际化背景下”发展的。在这本手册中,专门提到了三个术语:研究(Research)、质量(Quality)和发展(Development)。
其中谈到“研究”是指“在华德福教育过程中,也是一个基于活动循环的实践过程”。事实上这个程序包括PDCA的全过程,即“计划和准备(Planning)”,“教学和观察(Do)”,“反思和关联(Check)”并“修正和改进(Action)”。它包括了日常教研的节奏脉动(Rhythm & Impluse),也包括教师培训(初阶和进阶)。而“发展”则“不仅仅是生长和适应,而是一个向更高状态的质变过程”。这个原则应该是我们做事情应该秉持的精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如果我们借用经济学或管理学中关于本土化(Localization)的概念,那么本土化(或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本土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
那么在华德福教育运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华德福教育本土化是指:将华德福教育先进理念和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学校组织与建立、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治理模式等等)通过研究,转换和发展为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法律、文化背景需求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这个本土化的过程既要适应本地需求,又必须要保留华德福教育原有的精髓,即所谓的“形异而神似。”
ICRG小组专门提到:“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华德福教育对这个世界有何贡献,还需要了解它如何自我更新。”
在本质上,华德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并不是一个改造和适应性的问题,它是一个研究和发展问题。**它的核心是课程和教学的本土化,以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要求。在本土化的过程,需要符合孩子内在需求(成熟原则),符合社会和时代对于孩子才干与能力的需求(适应原则),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有内在的逻辑性(有效原则)
也就是说,华德福课程和教学的本土化研究,应该也需要基于人类的发展和一种儿童研究的文化,还要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进行。
第二节 本土化和国际化
东方,特别是中国,有着迥异于(西方)世界的东方文化,有着迥异于其他文明的历史发展路径,也有着迥异于(西方)世界的,从语言、思维到社会组织行为都具有独特性的庞大的人群。斯坦纳博士在1924年就提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stnl],还预言了中国在人类灵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不同于西方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本土化,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华德福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儒释道)、国学、礼乐文化、读经典等等要素往往会与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实践彼此碰撞激荡。所以作为中国的华德福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关注觉察、思考探索这个问题。
东西文化的差异,放在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下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这不是谁要消灭谁,谁要服从谁,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你是你,我是我,我看到了你,你看到了我,我们彼此理解与协作,从而创造了全新的你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这既是教育上的合作交融,也是文化的理解包容与和谐共存。
在华德福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中,脑海中总萦绕一个很大的命题:“教育的文化与文化的教育”。如果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孩子培育出能生根的文化种子?
缘起欧洲的华德福教育,应用于中国已经有十个年头。我们教师和家长对华德福教育有着种种华丽的期待:不但要避免水土不服,还总期望中西合璧,学贯中西。既有德范儿,又有民国文人范儿;既浪漫激情严谨,又要温良恭谦让;
我们绝对不是简单提供一个“各种文化材料混杂的沙拉”给孩子吃,因为那没有根,没有根就不仅无法自我吸收与生长,是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不接纳你是谁;你不热爱你是谁;就会引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混淆,更无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包容、理解和消化,进而协调不同文化接受物”的大熔炉。
事实上,国际范与本土根背后本质是:建立在多文化感受力和理解基础上的适应力与行动力,才能具有跨文化理解上的谦和包容,而又调谐至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可能教育出一个真正的、平衡的学贯中西的人:既中国根,又世界范儿;既深深认同和热爱本土文化,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心态和行动力的人。
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团队,要形成什么样的教育文化(社会期待、团队文化,教育风格,教学方法),要如何去研究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才可能去实现这种文化的教育?如何种下这粒种子,滋养它生根发芽,自我成长?这是我们需要深思而慎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