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崇达的《皮囊》时候,文字在我的心上一股一股地流过,心里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漾开。其中《母亲的房子》,读了更让我情不自已。
想想,实在不可理解:房子已通知一周后要拆,但母亲却一定要建,并且还在拆的当日建了起来,“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看上去是个荒诞的决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虑?那是对房子一种怎样的珍视啊?
为了将房子建起来,她自己画图;为了建起来,请三伯找建筑队;为了建起来,不管三伯是如何的不理解;为了建起来,没钱借钱也要建;为了建起来,不管借钱时亲戚朋友躲着她走;为了建起来,她去拼命劳作,去捡蔬菜……
想想,这是怎样的执着?
房子建好了,喜气洋洋大宴亲朋,不管亏钱多少;房子建好了,在房主的名字里写上她丈夫的名字,不管丈夫已经过世;房子建好了,非得用上刻着她和丈夫名字的石门。
想想,这是怎样的衷肠?
为此,我们不由的细细思考,蔡崇达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为了建房子,她不惜“每天晚上八九点就要急急忙忙地拿着一个编织袋出趟门,背着我们到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
“为了省钱,母亲边看管加油站,边帮手做小工。八十多斤的她在加油站搬完油桶,又赶到工地颤颤悠悠地挑起那叠起来一人高的砖。”
“我高考前一周的那个下午,她捂着肚子,在工地昏倒了。到医院一查:急性盲肠炎。……见我进来就先笑:‘房子已经在打地基了?’她怕我着急到凶她。”
这就是母亲,一位勤劳的母亲。
“因为没钱交住院费,母亲被赶出了医院。……这在当时已经超生,因而母亲是跑到遥远的厦门生的我。……走到一个湖边,父亲停下来,迷惘地看着那片湖,转过头问,我们回得了家吗?母亲已经疼痛到有点虚脱了,她勉强笑了笑: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父亲走了几步又转过头:我们真的回得了家吗?她又说,再走几步看看。‘再走几步看看。’这句话母亲自说出第一次后,就开始不断地用它来鼓励她一辈子要依靠的这个男人。”
这就是母亲,一位坚强的母亲!
“那旧房子,母亲后来租给了一个外来的务工家庭。一个月一百五十元,十年了,从来没涨过价钱。那狭小的空间住了两个家庭,共六个人一条狗,拥挤得看不到太多这房子旧日的痕迹。 ”
这就是母亲,一位善良的母亲!
“然而那个晚上,拿着那十万,她说,我要建房子。
‘你父亲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这是她的理由。
‘但父亲还需要医药费。’
‘我要建房子。’
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
这就是母亲,一位有志气的母亲!
这位母亲,勤劳而坚强,质朴而善良,执着而傲岸。
蔡崇达先是不了解他的母亲,后来他明白,他也积极地帮母亲实现心中的愿望。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
房子,在父亲的眼里,是他作为男人在爱人面前的承诺,是他作为男人对于家人的那份质朴的爱;是他顶天立地支撑一片家的男人的尊严。
房子,在蔡崇达的眼里,从北京回家看到的“珊瑚虫用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是他远在北京工作累了,习惯用GOOGLE地图,不断放大、放大,直至看到轮廓的那老家;是他同春节第一天准时上班的无法回家的人一起吃饭庆祝时,他认为,他们是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而自己这一辈子可以回的家。
房子,在母亲的眼里,是她精心经营的温暖的爱巢,是她在丈夫过世后,作为家庭的精神支柱,极力顶出一个家的那份见证,是为了丈夫的脸面,她想让丈夫发起的那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的见证;更是她对于天各一方的丈夫深深的怀念,是她对于那份夫妻之爱的无言告白。
对于家庭观念很重的中国人来说,房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东西。房子就是家的缩影,象征着你有能力,象征着你家的强大。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一个爱的港湾,有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所以,中国人非常眷恋家,许多人穷极一生都会为了一个房子在努力,就是做几十年的房奴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由此,我们再来看看《皮囊》中的母亲对于房子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也正如此,我对《皮囊》中的母亲对待房子的情感,感动得情不能自已。
不仅如此,令我感动的是,我也有这样的一位母亲。父亲长年在上海工作,家里一切的事情都落在母亲的肩上。上有封建思想浓厚的偏执的奶奶,下有哥姐和我五个人。老人照顾起来,总是不顺,但母亲既是儿媳,又似儿子,对奶奶依然孝敬有佳。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既当爹来又当妈,哺育嗷嗷待哺的我们。那时,还没有分田到户,吃大锅饭,劳动是计公分的。家有劳力,劳动才能积分。而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计的公分少。每年就透资,从小队里分的粮食少,要交给小队的钱却很多。每次从大锅里分的吃的少之又少,真不知道那时母亲是如何养活我们全家的。当然,有时青黄不接的时候,春节过年的时候,父亲会挑着米和油,从上海送回来。母亲一个人在家,在风雨中,很不容易地支撑起了一个家。多少年的风风雨雨,磨砺了她刚毅的意志,造就她坚韧的性格。
我的老家本来在东五里庙对面,运盐河南岸,是临河的房子。后来,买了头总港旁朱姓的老宅地,建了三间黑瓦房。许多人家都是草房子。我家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砖瓦房人家中的一家。邻居们很是羡慕。建房时,我坐在木窠里,当然什么都不懂,是后来母亲跟我闲聊时说的。当时的砖瓦很紧俏,母亲请人撑着水泥船到几十公里的吴窑砖瓦厂去买的,想想那时的母亲是家里定海神针,里里外外,风风火火,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是多么的不易啊。
十年后,房子漏雨了,母亲又开始筹备建房了。第二次建房时我已上了小学。虽说大姐成家了,也刚刚有了娃,但一切依然是母亲操心。她依然是总设计师、总劳务师。她带着姐夫和姐姐们运砖沙运水泥。请人批木头和椽子,用船从铁木机械厂运回家。房子由三间变成了四间。黑瓦白墙,宽敞秀气。我特喜欢两头房间顶上的天窗,每次睡觉,透过天窗都能看到天空的星星,它们总是能给我许多的遐想。
这一次建房,母亲还是吃了好多苦,但她从来不叫苦。特别是后面户族人家总是对我家建房不满,不是推墙,就是阻碍施工。什么房子不能高呀;房子最好再往西点,最好建到河岸上去:巴不到搬走不见,给他家成方圆。不是这个条件,就是那个条件,延误了好长时间。村干部和邻居都恨恨不平,纷纷指责。好说歹说都没用,最后母亲来火了,据理力争,房子坚决不往西移,就着老东墙翻修。最终好不容易建好了,只不过东墙上留下来新旧墙接缝的凸起。母亲看到新建的房子,摸着东墙的凸起,目光里闪烁着自豪和坚定。母亲忙碌的身影,坚定自豪的眼神和东墙的那个凸起,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她的坚强和辛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为我们的人生做了质朴而又伟大的榜样。
母亲在我工作的那一年与世长辞了,这是我的心中永远的痛。老家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拆掉了,但母亲的勤劳善良、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坚强顽强的性格却时时激励着我,老屋和东墙的那道凸起也永远驻在了我皮囊内灵魂的深处。
我想,天下的母亲并不都是这样善良质朴、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坚强豪迈,但经历风雨,历经磨难的母亲都会是这样的,蔡崇达的母亲是这样,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因为困难磨难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学校。
这也就是我读《皮囊》后感动我心的原因了,因为,这些母亲为我们顶起了一幢坚强的心灵大厦,越老弥坚,永远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