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里的一天,我们骑车去奥体公园玩,中午在麦当劳吃饭,与我们隔一桌坐着四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从我们坐下到离开,他们一直在打手机游戏,边玩边说几句脏话然后谁都不抬头地大笑。
雨娃说,他们肯定在联网打“王者荣耀”。我问雨娃,“你看到他们这么开心的样子什么感觉?”雨娃说“不太好。”我告诉雨娃,以后和朋友在一起,即使再开心,也不能在公共场合这样吵闹,很妨碍别人。我们邻桌就是三个人在聊天,他们聊的很吃力,因为那几个孩子真的很吵。
现在随处可见打游戏的孩子,包括大孩子,也包括小孩子。
雨娃爸爸上大学的时候曾经通宵打游戏,那时电脑还不多,打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很无聊,就再也不打了。所以他并不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只是觉得打通关了也没什么意思。
我上初中时刚刚流行手持式游戏机,专打俄罗斯方块。不知道谁送我们一个,我哥先玩,他不玩了,我再玩。后来,竟然我老爸也会玩了,他可是一向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当时我们都觉得好玩,还不断地刷新记录比谁分数更高。
我工作以后,买一台电脑需要近一年的工资,我们一批大学生中有个小伙子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配置很高的电脑,从此除了上班和吃饭就白天黑夜地连轴转,窝在宿舍打游戏。我也曾经去他那儿玩过几次极速飞车,每次game over之后都会忍不住再来一次,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觉得时间这样没了有点不安,后来就不去了。
生病回家以后,看到很多人在打开心消消乐,我也下载了一个,等车、坐地铁或排队时特别无聊会打一会儿,后来在家没事儿也会玩,一级一级地升级,被雨娃看见,他还会给我支招,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好过关。小孩子总是在游戏方面无师自通,各种规则都不知道从哪儿琢磨出来的,他经常求着要帮我过关。玩过游戏,心里有种空虚自责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堕落了。默默卸载了游戏,告诉雨娃我再也不打了。雨娃有点遗憾,甚至引诱我重新下载一个。
雨娃最初是被禁止打游戏的。我们在他小时候告诉他,“游戏里面有魔鬼,它会控制人的意志”。有一次雨娃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大孩子在打游戏,就过去说:“游戏里面有魔鬼”,那孩子很反感,不屑地说,“才没有魔鬼,谁告诉你的?!”雨娃义正言辞地说,“我妈妈说的!”但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雨娃上的是教会学校,这儿的孩子和公立学校的孩子还是不太一样。很少有人打游戏,雨娃自然对游戏也不是太热衷。但到了四五年级,也许是身边打游戏的孩子太多了,他们同学也开始聊游戏,个别家里管的松的孩子也有了手机,甚至大型游戏机。男孩子们都喜欢去那个孩子家玩。我们的态度由开始的禁止也开始放松,因为雨娃常常去同学家玩,搞不清楚他到底玩了多久游戏,与其这样,还不如禁止他在同学家玩,让他在家玩,我们可以控制他的时间,只要适度,也问题不大。
最初,雨娃一周可以打二十分钟,雨娃仍然很开心,他分别在我和爸爸还有自己的手机上下载不同的游戏,我经常看到我的手机上出现几个莫名其妙的游戏软件。为了充分利用这二十分钟,雨娃甚至分成四次来玩,每次五分钟,又跟我哭穷说,打开软件还要一分钟,还要做准备,他知道我心软,看他可怜就不太计较,而且每次计时器响了,雨娃很少立刻关掉游戏,磨磨蹭蹭说这把玩完了我就关……五分钟就这样变成了十分钟。为了这事儿我也没少生闲气。为了鼓励雨娃做事,我和爸爸也常常用打游戏做条件,和雨娃讨价还价。
雨娃很诚实,诚实的意思是,当你看他好像鬼鬼祟祟拿手机在玩游戏,问他:“你是不是打游戏了?”他会诚实地回答:“是”,“玩了多久?”“不知道”,“下次再偷偷打游戏就扣掉每周打游戏时间!”雨娃自然乖乖答应,但你不问他绝不会主动说,你惩罚他他也认。之前为了方便联系,我们给雨娃一个旧手机,雨娃有时趁我们不注意就躲起来玩,尤其是老人在家也搞不清楚他在干嘛,真是防不胜防,就像每天都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我有时会很失望,雨娃其实很怕我失望,看到我的表情,他很自责,跟我说:“妈妈,我有点管不住自己,我的手机还是上交吧”。
雨娃对手机游戏的兴趣真是越来越大,经常和同学聊游戏,有时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我听的一头雾水也不好打断,我很希望儿子什么都跟我讲,这样我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有时一起坐地铁,满地铁的人几乎都在看手机,至少一半年轻人在玩游戏,雨娃总是凑到人家旁边看别人打游戏,看的津津有味,我不想让他看,可他总是被吸引过去。有时和爸爸去听音乐会在地铁上就玩一路。
我曾经看过一篇微信文章,说是一个印度人看地铁上的中国人,几乎都在看手机,而国外的人坐地铁更多的是看书,以此证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素质差异。其实在中国地铁上,看书并不容易,有时挤得都想吐,打打游戏追追剧也是暂时忘记痛苦旅程的好办法。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我儿子在地铁上能够是那个寥寥无几的津津有味看书的小孩儿。
有一次,雨娃学校开家长会,一位老师上台分享,他曾经在游戏软件公司工作,他说设计游戏时有几个要素:一是尽快让玩家上瘾,并且不分年龄,二是设置诱惑,尽量让玩家花钱买装备,三是设置各种关卡级别,让玩家产生虚幻的成就感。这位老师曾经连续打十几年游戏,有时可以一天不吃饭。直到他醒悟这样下去太荒废生命,有悖他的信仰,才彻底戒掉。他说,其实游戏就是消耗你的时间和金钱,给你虚幻的成就感,孩子千万不要玩。
那天家长会对我是个提醒,家长们说,既然知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们玩呢!晚上回到家,我和爸爸聊起这件事,决定以后不再让雨娃玩游戏。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雨娃的房间,躺在他旁边和他聊天,雨娃见到我就说:“妈妈,我想跟你商量一下,你给我的游戏时间太短了,能不能再多一些?”我只好把我们的决定告诉他,在那之前讲了家长会老师的分享,也讲了很多游戏的坏处……我预想他会很激烈地反对我们的决定,但雨娃一直没吭声。后来,我问他能不能理解我们的决定,他点点头,但是说他很失望,本来还以为可以多玩的,没想到一点儿都不能玩了,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这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告诉雨娃,游戏本身还不是太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多数孩子打上游戏对其他事情就失去了兴趣,比如运动,户外,音乐,和朋友玩,和家人在一起说话,等等,有时连吃饭睡觉这种基本需求都顾不上,像机器一样,而且打过游戏并没有满足感,反而是一种空虚感……其实雨娃打游戏的瘾不算太大,但他的确体会过打游戏后的自责和无力感,所以他尽管不愿意,还是同意不再打游戏,去同学家也不再玩(家长一起在家里禁止玩游戏)。
此后,雨娃删掉了所有手机游戏。但还做不到彻底不玩。有时趁我们看不到,他也会偷偷玩几下,我看到了也没训斥,告诉他想一下子彻底不玩不容易,我希望他忍不住玩了也要告诉我一声。雨娃的确告诉我几次,然后很无奈地说:“妈妈,我可能戒不掉了,见到就想玩”,我告诉他没关系,什么时候自己控制住一次一定告诉我,我要奖励他。直到有一天他没控制住时间,打了很久,自己很自责,告诉我他玩了很久,以后再也不玩了。这次才真正卸载所有游戏,原来,之前只是删掉桌面上的图标。打那次以后,雨娃几乎没再玩过,我也偶尔确定过几次,他都说没再玩。我愿意相信他,一直说,雨娃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
戒掉游戏其实只是个转折,雨娃的注意力不再放在游戏上之后,他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那段时间对乒乓球很着迷,平时关系好的同学也喜欢打,每天打球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每天大汗淋漓,但是很快乐。后来,又喜欢做手工,经常上“极酷花园”网站,里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手工做法,暑假在家做了很多手工,比如自动售货机,金刚狼爪,发射器,狗窝,等等,又是尺子又是木板又是裁纸刀又是胶枪,玩的不亦乐乎,我也和他一起做,经常是我们一起趴在地板上分工合作,有些手工还需要机械原理,我都觉得有意思,既健康又锻炼动手能力,也是我们最好的亲子时间。
雨娃已经三个多月不玩游戏了,很明显,脱离游戏的捆绑之后,雨娃有了更多精力和兴趣去做其他事。有一次,全家去听音乐会,雨娃和爸爸各带一本书,在那么多打游戏看手机的大人当中,他很安静地看可怕的科学系列《密码全攻略》,那种情景我看的很欣慰。
专家说,18岁以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游戏,因为他们很难抗拒游戏的诱惑。手机也是越晚送给孩子越好。新闻说,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打游戏而跳楼,有的把父母辛苦钱打赏给某偶像主播。对于打游戏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也很无奈。尤其公立学校的孩子,据说他们的话题很多都是关于游戏,没有打过游戏的孩子甚至插不上话,这也成了打游戏的理由。前段时间,某校把没收上来的学生手机全部销毁,理由是为了学生……即使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是学习之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这还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很多工作了的年轻人,周末都是睡懒觉打游戏叫外卖的模式度过,结了婚的大人有的也沉迷游戏,弄得夫妻关系不好,不花时间陪伴孩子,甚至一家人业余生活都在打游戏中度过,连吃饭睡觉都不规律……当然有的人打游戏是为了减压,有的是因为无聊……我又想起现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空心病”,即使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也不例外。
前几天雨娃打开电视,正在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面有个高中生夺得擂主,小姑娘很自信,很淡定,我们感叹她研究过了多少诗词!听特邀嘉宾谈古论今,也感叹他们有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真的很羡慕他们这份热爱和因这热爱而得到的深层次的满足。而这些都是游戏无法给予的。
远离游戏的雨娃,打乒乓球,玩蹦蹦床,做手工,骑自行车,看魔术,打牌,做家务,看书……现在的生活更阳光,更健康,也更精彩。
让孩子远离游戏,我想到几点:第一,需要家长尽早禁止,讲清理由,不能过早让孩子拥有手机。第二,家长以身作则,少玩手机,更多陪伴孩子做有趣的事情,或让他尝试有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第三,需要有好的环境,远离痴迷游戏的朋友。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做有益的事情。当然还需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前提,这样家长的管教才有效果。当孩子已经上瘾,就需要寻求专家的帮助,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怎样,爸爸妈妈永远爱他欢迎他接纳他,而不是训斥和失望,那样只能让孩子更快放弃努力。
原本我也无奈过,幸亏我们及时制止雨娃玩游戏,让他不至于陷得太深,幸亏我们和雨娃有很亲密的关系,让他愿意相信我们的决定是对的,幸亏我们的孩子有信仰,他愿意做上帝喜悦的事情,愿意顺服父母,幸亏我们有教会,告诉我们如何教导孩子走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