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就有一句没一句的读红楼梦,但真正产生浓厚兴趣是在大学时期,在没有手机作伴的一段时间,跑去图书馆将这本书反复看了几遍,后来愈发觉得不过瘾,又将和红楼梦有关的解读本搜刮殆尽,终被其中的世界折服,并久久地走不出来。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嗔一怨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虚幻到不着边际,有人说“少不读红楼”大抵因为如此。后来毕业了,忙着工作,加班,生活,渐渐被时间冲淡了兴致,书还静静的卧在角落,只是许久不拿,落满了岁月的痕迹。有时想平心静气的读几回,只觉得思睡昏昏,没了精神。
李老师在文学班开训前要求每人推荐几本书,我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这本,几年过去,不管我愿不愿意触碰,它一直都在。贾宝玉摔玉时满脸的泪水,林黛玉葬花时的悲戚,众人吟诗“口齿噙香”的畅快,一时都漫溢进我的心里,于是我下定决心要重读。但十几天过去了,只认认真真读完了第一回。这让我想到大部分人好像都这样,许诺只是一时的委曲求全。
红楼梦写了一个完整的世界,阳光的阴暗的欢乐的悲伤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都在其中现实的存在。单就开篇第一回来说,这是对于全书宗旨要义的第一次“剧透”,红楼梦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此,他把故事的结局分散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诸如此类的字句把悲剧的色彩铺陈的饱满,却又藏于生活的缝隙里,不至于流淌出来,让人看后唏嘘不已,却又深信不疑。
第一回以补天石凡心偶炽,得入红尘开篇,接连以荒诞不羁又充满温度的笔墨写了绛珠仙子下世还泪,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等故事。其中隐喻众多,随意挑一两句都能读出透彻脊背的寒冷。书中甄士隐带女儿出去玩耍,被一僧一道拦住问: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着做甚?单单八字,把一乖觉可爱的孩子一生蒙上了“真应怜”的影子,让人看后不觉喟叹。绛珠仙子为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许诺将一生的眼泪还他,而后林黛玉一生泪尽人消命止,而后净土掩风流,魂归离恨天。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场面忽丽忽坏,妻妾迎新送死,功名升黜无时,一句“走吧”道尽了繁华过后的茫茫白雪,读后不禁大恸,难以成眠。
掩书沉思,第一回只为了表现人生无常的宿命轮回嘛?只讲了宝黛爱情的开端嘛?只写了封建社会贵族大家的兴衰嘛?其实都有,在我看来,作者把跟美好有关的一切撕碎给人看,把“悲剧”由表面渗透进脊髓,这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祭奠,也有对未来社会走向的叩问,正所谓“字字写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的好看,大抵也是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