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讲到,武松的到来,让潘金莲忽然觉得,原来自己的生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的活法。
且看小说是如何来写潘金莲与武松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的。
小说第二十四回写道,“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武大道:‘你的叔叔在这里,且来厮见。’武大郎接了担儿入去,便出来道:‘二哥,入屋里来,和你嫂嫂相见。’武松揭起帘子,入进里面,与那妇人相见。”
小说的这段描写非常精彩,寥寥数语就把潘金莲与武松两人初见时的情感波澜写得栩栩如生。
潘金莲见到武松的时候,是隔着那领芦帘的。
如果这时有特写镜头的话,那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两个人的表情变化,都应该是先是疑惑,再是震惊,进而则是欣喜的。
因为,潘金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委琐的丈夫武大郞,竟然还有一个如此英雄伟岸的兄弟。
而武松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那个命运如此不济的哥哥,竟然娶了这样一个美艳动人的嫂嫂。
潘金莲与武松两人,就这样无言地隔着芦帘,彼此万分吃惊地对望着。一直到武大郞挑着担子进了屋,放下担子,然后再走出来喊武松进屋去时,武松还直呆呆地站在那芦帘的外面。
对此,金圣叹在这回的回前总评中有句评语,讲得十分到位:“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也。”
虽然一领芦帘,遮掩了潘金莲与武松两人初见时的心魂荡漾,但是,却让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当武松揭起紫石街那座小楼的芦帘,大踏步地走将进去的时候,那潘金莲的人生,也就从此揭开了别样的篇章。
此刻的潘金莲,她的心情应该是十分喜悦,十分激动的。所以,那一口一个的“叔叔”,叫得是多么的顺口,多么的欢喜。
金圣叹作了个统计,自从武松进了武大郞的家门,潘金莲叫武松“叔叔”的次数,竟然有三十九次之多。
这潘金莲见了武松之后的欣喜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武松进屋以后,潘金莲和武大郞就请他到楼上去坐。然后,潘金莲就让武大郞去安排些酒菜,来款待武松。
潘金莲坐在武松的对面,看着眼前这个一表人才的打虎英雄,心里暗暗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象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倒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可以这样说,武松的出现,在潘金莲那原本已趋平静的心底,又激起了阵阵的涟漪。
这潘金莲的心,动了。
潘金莲虽然水性杨花,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女人,她对自己的爱情,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有着一番热切的期盼的。
如果说潘金莲起初不想从了那大户,是心有所盼;后来嫁了武大郞,是心有不甘的话;那么,现在遇到了武松,潘金莲就好像是在浓重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触手可及的光明。
她忽然觉得,原来她潘金莲嫁给武大郞的真正姻缘,其实却应在了这打虎英雄武松的身上。
她天真地以为,这应该是上苍的安排和眷顾。所以,潘金莲会惊喜万分地感叹道:“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这一发现,无疑让潘金莲激动万分。
于是,小说接下来写道,“那妇人脸上堆下笑来问武松道:‘叔叔,来这里几日了?’”
接着,潘金莲又问武松住在哪里?可有相好?青春多少?这次是从哪里来的?
潘金莲的这番言语,看似问得寻常,但是却句句饱含着关切,字字暗藏着心思。
各位看官,小说编写者在这里只是用了“脸上堆下笑来”的一个“堆”字,就活写出了潘金莲见到武松之后的那份喜悦之情。
武大郞高高兴兴地准备了一桌子的酒肉果品,武松便与哥哥、嫂嫂一起坐着喝酒聊天了。
可是,奇怪的是,没喝几杯酒,武松却突然提出要走了。
那么,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喜欢喝酒的武松竟然要提前离席了呢?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