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这一讲陈海贤老师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以及具体的3种表现。
在开始咱们今天的这一讲之前,陈海贤老师让我们先做一个文字小游戏。找一张纸,写下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样东西。这十样东西可以是人或者物。
当你写完之后,咱们试着从中删除一些,就好像它们会从你生命中消失一样。第一次,先删除其中的5项,第二次,再删除3项。删到最后只留下1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我写了很多,比如家人、手机、电脑、爱吃的零食等等,删到最后留下的是家人。
你呢?你所留下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陈海贤老师在咨询室里面也让很多学员做过这个游戏,有一半以上的人都留下了家人或者家庭。
可见,家是重要的,可是我们对于家人的感情却并不总是温暖的。很多时候是既爱又怨的。
大家伙都知道咱们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文化习俗的大国,每年一到过年,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个角落,一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早已将你的思绪带回家乡。
几经波折到家后,面对父母的催婚、亲戚的“热心询问“,或许你再也不想在家多待一分钟。
与之前脑海中构建的温馨和谐的画面,截然相反。我们处在时代的数字鸿沟,看得见彼此,却感受不到温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中隐藏了一对人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什么是归属和自主的矛盾呢?
正所谓:“父母在尚有归处,父母去只剩归途。”人是社会性动物,都需要归属感,而家庭,就提供了人所需要的归属感。
课程中陈海贤老师说,我们对家的归属感,依靠的是我们与家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结。因为这种情感联结,你会自愿的接受家人的影响,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他们。
可是另外一方面,人又有独立自主的需要。你希望自由,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希望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里面,归属和自主的矛盾,就构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如果能处理好,家人之间既能相互支持,又有一定的边界,家庭就能够支持每个人的自我发展。
如果处理不好,这对矛盾就会演变为又爱又怨的拉扯和纠缠。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它呢?那就需要先了解这一矛盾是怎么一回事。
归属和自主之间的矛盾,有3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1. 情感混淆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情感混淆,即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感情,什么是家人的感情。
Haapy wife,happy life.(妈妈快乐,生活快乐。)似乎一个家庭里面的情绪是围绕妈妈展开的。平时我们生活里面也会遇到一些不快乐的妈妈,她们孩子就会比较敏感和忧郁。这些孩子特别关注妈妈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哪怕妈妈稍皱一皱眉头,他们都会很快注意到,并因此紧张万分。
我也会经常听到家长们说,吵架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吵,可是无论家长们如何掩饰,还是无法影响情绪的传递。孩子是敏感情绪的捕捉器。
若是孩子同父母说了,父母会说,这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你一个小孩管好自己就行了。可是呢,孩子是无法做到不关注家长的情绪,也无法只关注自己的情绪。
这样一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怨他们为什么有这些不愉快的情感,为什么要影响你。你想要发展自己的感情,却对他们放不下,就如陈海贤老师所说,这个时候,又爱又怨的关系就产生了。
2. 角色混淆
即你在家庭当中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我们都听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长兄如父、长嫂为母”、“女强人”,这都反映了角色混淆的概念。
3. 需求混淆
也就是你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的愿望。
陈海贤老师说,当我们和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时,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来适应父母,哪怕这和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不符合的。
这三种表现都指向了归属和自主的矛盾,那么矛盾出现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家庭不是一个好的家庭,而是有了矛盾,我们如何看待它,处理好它。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小时候在私立学校读书,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陪伴,内心十分地渴望他们的关爱。
犹记得小时候一有考试的时候就会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我要考试了,希望他能鼓励鼓励我。
犹记得小时候我考试成绩非常优秀时,我多么地渴望他们能够夸夸我呀,哪怕一句简单的称赞或者一朵小红花也好,而他们一次也没有。
小时候我经常听妈妈抱怨,抱怨我爸爸如何如何不好,把不好的情绪全都发泄在我身上,可是我也无能为力呀,我只能被动的接受她的情感,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所以对于家庭我是又爱又怨的。
陈海贤老师这一讲课程,我了解家庭让人又爱又怨的原因以及具体的表现,那么该如何看待它呢?
下一讲我们跟随陈海贤老师学习心理学家看待家庭的几个视角。很期待!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