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高校开始远程研究生面试,看到好多帖子在问复试要准备什么,或者复试社会性死亡,想起了当年坐一晚上火车去复试的自己,准备了很多却大部分都没用上。虽然最后录取了,但当时真有种打在了棉花上的无力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如果当时的自己明白本科和硕士的差别,可能就不用白费这么多劲了。
楼主本科211理科,保研,没错,保研也有面试,也会刷人,越好的学校越刷人,后来毕业留在母校工作。在大学工作后更清楚研究生复试的要求和流程,清楚过去到现在作为一个学生从笔试到复试要准备些什么。这次主要就面试说一说我的想法,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
关于面试,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如何能符合老师心目中的标准或者凸显自己的优势特别重要。
每个老师基本上都只能招1~2个学生,所以其实心中早已有规划。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完全表达出自己就可以了,但僧多粥少,况且面试不是全院所有老师坐在一起看你面试,是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面试,如何能让大部分老师觉得你值得培养才是关键。因此面试至少有以下几条需要注意:
第一条绝对是英语,越好的学校对英语的要求越高。原因很简单,硕士要读大量英文文献(至少理科),写英文文章,参加英语学术交流,博士也需要出国交流,有的大课题组更是多个国家学生和老师组成,英语就是一门极为通用且重要的语言。虽然国内科研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大,但都是英语交流,你口语可以不地道,但绝对要达到可以书面表达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会问你六级过了没,因为六级过了基本语法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当年我就因为六级没过特别忐忑,最后也体现在硕士发文章,整篇文章都被老师改了三遍,现在想想真的好惭愧,经过那次磨练,第十三次考六级就过了(误。
大家可以根据上面内容衡量下要考学校对硕士英语的要求程度,如果只是达到发英文文章的程度,一般就是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学校,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等基本问题,只要清晰流畅即可,基本是单口相声easy模式。要求增高,就会出现你问我答,你再问我再答,我再答你微笑的地步,段位太高,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自211向985,呈高密度增长趋势。
面试第二条是专业,这里要谈到本科向硕士转变中专业学习和心态上的转变。其实很多已经读硕士的人没调整过来,会埋怨导师,埋怨自己,甚至埋怨社会,当然不排除某些不当人的导师,某些天坑专业(我就是那个自愿选择生化环材的傻子)。本科是学习阶段,硕士是自主学习加输出阶段。复试其实就是看你本科学到了多少,以及预估你以后能不能更加专注的学习和输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很多跨专业的死在复试的原因,因为越是专业的技术,越需要长时间专业的培养,一年背的书很难抵过四年专业环境的浸泡。
复试准备的大家一定要预估自己去哪个大致专业方向学习,不打无准备之仗,从而突出自己本科所受到的相关的教育,成果和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常见的问题是把自己大学最喜爱投入精力做多的特长凸显出来,比如问的是实验专业技能,你应该具体说自己本科接触了什么仪器,跟着什么老师做了哪些工作,最后获得了什么结果或者感悟,体现出自己一直在努力往这个方向靠,差的只是老师带自己,而不是发表自己在学生会努力了两年,拿得了学生会主席的职位。导师喜欢的是有基础的学生,这个基础不需要特别对口,只要能呈现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自己的位置即可。这也是在面试期间你唯一可以自己引导的话题,其实每个人的面试时间都差不多,有时候导师对你不是特别关注,就会和你聊点其他的,最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你还觉得感觉不错,结果出来却榜上无名。导师是带你教授专业知识的,一定要往专业方向谈,谈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也要说出自己的理解,避免沉默不语,也避免夸夸其谈,本科生不知道很正常,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意愿,这个好奇心去探寻这些。这也是你了解导师的机会,谈到专业一般导师都会多说一些,你可以具体看看他的想法以及他做的东西你是否喜爱。至于硕士期间为什么导师和面试时候变得不一样了,这又是一个很具体的话题,以后再说。
面试第三条是个人资质,没人会不喜欢形象好的人,导师也是人。我知道很多学生会穿西装面试,这个足以体现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但对大多数人,如何形象好其实更等同于没有攻击力。保持自己外表干净,有鲜活的个性,或是严谨,或是平易近人,不化具有攻击性的妆容,好的妆容确实加分,但问题是大多数本科生其实审美并不固定,而当今潮流的东西和大多数导师的审美并不一定相符,除非你有毛戈平加成。此外,不要显得太聪明,除非你的聪明能体现在你做的具体的东西上,否则太聪明的人一般都喜欢走捷径,而读研刚开始一定是不能走捷径的。
第四条“我要读博”,请大家慎用,对于具有博士生资格的导师,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杀伤力巨大的话,硕士直博的学生是老师最喜爱的。但是很容易“杀敌八千,自损一万”,博士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毕业的。关于硕士和博士的差别,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再说。
其实考研真的不是笔试,面试这么简单的两个环节,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选择自己后面三年跟哪个人去学习,理应当伴随更多的交流和了解,然而老师直到面试的时候才知道这茫茫应试人群中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学生,真有点赌的成分。作为学生,更应该去主动和自己心仪的老师沟通,而不是等到面试才临阵抱佛脚。关于复试我自己想的这些很可能挂一漏万,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科技民工”留言,以后我也会写一些相关的。
今年就业特别困难,真的能理解想继续读研的心。其实大家也有发现,我兔现在更加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只有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才能升任。一段好的学习经历一定是受益终身的,如果有个人经过凭借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门技术,然后有一个平台可以施展自己所学,现在需要找个徒弟和他一起前行一段时间,你愿不愿意去?这个人也许就是现在即将要和你面试的那个导师。
最后,即使是远程面试,也一定不要作弊!面试的视频是会保存一段时间进行抽查的。
这段话我也发在了公众号上~文末是红包抽奖,希望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