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蒙骜家族与王翦家族是秦始皇时代最强大的两大武将世家,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和位极人臣之贵,像这样的世家在秦帝国绝对找不出第三家。但是蒙骜家族和王翦家族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势:蒙骜家族是低开高走,走到孙子辈蒙恬和蒙毅时,其蒙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的怒放状态。而王翦家族却是高开低走,到孙子辈时,其孙子王离只是蒙恬的一位副将而已,且在戡乱之中居然还受章邯指挥节制,感觉王氏家族的权势芳华已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蒙家在蒙恬与蒙毅时期而怒放,又是什么原因让王家在王离时期而逝去芳华,这就是本文即将要讲述的故事。
二
蒙骜在秦军中挑大梁的时间比王翦早。在秦庄襄王时代,蒙骜就已经是秦军的擎天柱了。在蒙骜的四处征伐之下,秦国不仅新添了三川郡,还夺取了赵魏大片领土。《史记·秦本纪》记载:“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虽然中途蒙骜曾被魏国信陵君击败,但在秦始皇登基后,蒙骜又继续用征伐为秦国新添了东郡。《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蒙骜虽然军功赫赫,但是相比后起之秀王翦来说还是差了一截。蒙骜指挥的都是攻城略地的战役,而王翦指挥的却是灭国战争。山东六国,燕赵楚三国皆亡于王翦之手。其中赵国和楚国是六国中最硬的骨头,但都被王翦啃了下来。除此以外,王翦在平定楚国后还趁势征伐了百越之地,史载“因南征百越之君”。所以,王翦被封为了武城侯,而蒙骜却未被封侯。不仅如此,在秦始皇出巡琅琊,高层议事海上之时,王翦和王贲都有跟随,且是随行高层中爵位最高的两位。而反观蒙氏家族,无一人跟随并参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列侯武城侯王离(应做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所以,在爷爷辈比较军功和权势方面,王翦明显高于蒙骜,王翦把王氏家族的起点开得很高。自然,蒙氏家族的起点肯定相对较低了。
有人说王翦最终并未封侯,因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王翦曾故意向秦始皇抱怨:“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不过请注意这是在王翦伐楚之前说的话。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翦的儿子王贲被封为了通武侯,难道比儿子军功还要大的老子反而不能被封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王翦应该是在伐楚成功之后便被封为了武城侯。又有人说跟随秦始皇巡游琅琊且参加海上高层会议的是王离而不是王翦,王离承袭的是王翦的爵位。这种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首先,司马迁肯定是笔误(已有专家论证过),不是笔误不会把儿子王离的名字排在老子王贲的前面。其次,秦朝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因为商鞅变法早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如果下一代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能享受上一代人的福利,那显然又回到了世卿世禄制上,这绝对不是商鞅想要的结果。爵位可以拿来抵罪,可以用来替自己和亲人赎身,也可以享受爵位带给自己的国家福利和社会地位,唯独就是不能世袭罔替。根据《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记载,只有一种情况后人可以继承爵位,那就是当事人视死如归地战死。但是如果后来当事人又活着回来了或者被官方察觉当事人并未死亡,那么其后人的爵位将被剥夺且当事人会被罚为隶臣。“战死事不出,论其后。有(又)后察不死,夺后爵,除伍人;不死者归,以为隶臣。”故而王氏家族到了王离这一代,王离还尚未获得爵位。
三
到了蒙武和王贲这一代,王氏家族在权势方面还是拔得头筹。蒙武的主要战功是作为王翦的副将,同王翦一起两次大破楚国,最终灭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这个时期蒙武是王翦的副将。当然我们比较蒙武的对象主要还是王贲,二代应该和二代比。蒙武的具体官职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但根据我的个人考据,其担任过最有实权的职位应该是东郡郡守。因为《韩非子·存韩》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令蒙武发东郡之卒”,再联系到秦之东郡是蒙骜之功,所以可以推断蒙武曾担任过东郡郡守。东郡郡守虽然银印青绶、秩二千石,位列封疆大吏,但是相对王贲的权势还是稍逊一筹。王贲的军功远超蒙武,王贲独立指挥了灭魏之战,水淹大梁城。王贲宜将剩勇追穷寇,平定辽东攻取代地,彻底了消灭了残燕和残赵。王贲统军从燕国南部挥师齐国,灭齐虏其君王。蒙武虽然位列封疆大吏,而王贲却是被封为了通武侯,与父亲王翦并位列侯,傲居秦朝二十等爵制的最高级。所以在儿子辈,王氏家族还是领先于蒙氏家族。
四
到了王离、蒙恬和蒙毅的时代,蒙氏家族的权势完全超越王氏家族,《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蒙恬不仅掌握秦帝国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且兼任京师咸阳的市长,其弟蒙毅位列九卿,御前侍驾,位高言重。反观王离,只是蒙恬的副将,一无实权二无爵位三无皇帝的亲密关注,在戡乱时期还受搞后勤出身的章邯指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章邯与王离的关系在一个“令”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什么原因促使蒙氏家族全面怒放,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王氏家族芳华流逝?在于王离生不逢时,也在于晋升渠道不同,更在于王氏家族的家训。
蒙恬的年龄应该比王离年长(以蒙骜比王翦年长顺推也应如此),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蒙恬赶上了最后的军功。硬骨头虽然都被王翦和王贲啃完了,但蒙恬赶上了跟随王贲灭齐。另外在秦始皇请王翦出山灭楚之前,蒙恬还跟随李信征伐过楚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蒙恬凭此军功,进入了秦始皇的视线。在王翦王贲等一系列老将离世之后,帝国精锐部队的指挥权自然就交接到了世家子弟蒙恬的手上。因为在百花凋零,新老交替之际,有着武将世家背景、有着实战经验且拥有军功的蒙恬是接手军队的最佳人选。当王离长大可以从戎之时,发现天下已经无仗可打。祖父和父亲早就干掉了硬茬,最后一口汤也被蒙恬喝了。好吧,连大秦宗室子弟都无功皆为匹夫,那我就从戎蒙恬大军,从基层干起吧。
蒙毅晋升的道路不同于蒙恬,蒙毅走的是秦国学室之路。秦帝国排斥儒家教育并不等于不搞教育。秦国搞教育的宗旨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国在京师及各郡县均设置有公办的学室,挑选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学室学习,以培养未来的官吏人才。秦国的学室不教儒家的六艺,专攻秦法以及公文写作,当然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和数学教育,总之都是务实教育。在学室学习的学生称为“史子”或“弟子”,老师被称为“史”或“令史”。根据秦律,老师如果不能按时按质把学生培养出来,老师和学生均要受到惩处。蒙家可能考虑到两个孩子不应该都从军或者发现了两个孩子拥有不同的特长,所以就把蒙毅送去了学室学秦法。因而蒙毅精通法律,像赵高这样的法律专家都差点栽在蒙毅手上。《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蒙毅就是凭借精熟法律,熟悉公文,通晓秦政,获得了秦始皇的青睐,故而位列九卿,御前侍驾。再举一个例子,萧何在沛县做主吏掾时曾因工作业绩考评第一被上级要求征调入中央工作,只是萧何百般推辞才免去了此事。所以蒙毅身上优秀的律政光芒注定会让求贤若渴的秦始皇关注到他,更何况他本是世家子弟。而王贲只有一个儿子,只能在从戎和入学室之间选择一条道路给孩子走。也可能是王离从小就舞枪弄棒惯了,不适合静下来搞律政,总之王家没有送王离去学室。因而蒙毅的晋升模式对于王离来说毫无意义。
王家没有送王离去学室,也并不代表支持他从军。王翦当年伐楚请田,虽有安秦始皇之心,也不排除确实有为儿孙做长期打算的深层次想法。王翦不同于白起,谙熟政治,深知伴君如伴虎,花无百日红的道理。司马迁对王翦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话:“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用白话说就是王翦是个政治场上的老滑头,从来不会去触碰秦始皇的逆鳞。在王翦的观念中没有对与错,只知道苟且迎合以求家族的自保。这种作风伴随了他的一生。因而我们可以想象王翦教育王离的家训就是:察言观色、揣摩圣意、见风使舵、明哲保身。所以,即使王离当年能赶上和蒙恬一起喝口汤,王翦也不大会同意孙子再走上从戎这条道路。
不过将门之后的血液毕竟比常人更加沸腾。在王翦逝世王贲老去的时候,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离还是走上了从戎之路,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帝国精锐之师的副统帅。但因为生不逢时,始终被蒙恬踩在脚下,而内心想光复祖上荣耀的炽热却在与日俱增。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到了,蒙恬被赵高陷害,身陷囹圄。作为副统帅的王离在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站在蒙恬一边,竭尽全力想办法营救蒙恬,甚至为了袍泽之情进行兵谏。另外就是站在赵高一边,极力讨好赵高,向赵高宣示忠诚,与蒙恬划清界限,从而由副转正实实在在掌握三十万边军的军权。王翦的家训让王离选择了后者。这还不够,还没有恢复祖上的爵位。机会总是垂青给有准备的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全国的各地燃起了造反的星星之火且呈燎原之势,王离看到通过军功封爵的机会又来到了,王氏家族将在自己的努力下重新站在大秦朝堂的巅峰。擂鼓轰鸣,王离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威武雄壮的大秦锐士,再遥望南边,眼神里充满了期望。殊不知,一个叫项羽的男人,正在中原等着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