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日下午王力波老师讲座笔记
1.通过博雅开展分享,讲到家长学习怎样从博到雅。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国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
原文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国学(儒家、道家)、佛学、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等,总之开卷有益呀。
现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缺少学习知识的平台,比如喜马拉雅、懒汉听书、樊登读书会。但是光去学就如同拿一个袋子不停的去装东西,光装是不行的是要有出口,让智慧活出来,活出来的知识才是你的智慧,不然只是知识而已。人的生命有限,时间非常的宝贵,不要将生命浪费在刷朋友圈,晒图上。手机已经成为杀害中国人最重要的武器,而且还危害着我们的孩子,孩子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可能还是移民而已。
从而引发第二个词语“审问”。
光学是不行的,要学会“审问”在学习课程中的收获,不要丢失自我,你的孩子是活的,你的知识是死的,千万不要拿这些死的知识试探你全宇宙独一无二的绝版的孩子,他们是独特的。不要在知识的光环下不要失去自己,科学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你的孩子是独特的,你的家庭氛围是独特的,你家庭的原动力是独特的。
“慎思”曾子在离世前,分享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过完此生。所以谨慎你的思维,谨慎做事。
接下来王老师通过聚福妙语禅思
正见、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思。此八正道,是修道菩萨的功德。我们为了得到这八种功德,应该精勤努力地修行,这样才能获得如来的无上果位。与同修们共享大德教言。
同时王老师还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
世界的形态是我们脑子里所想的样子,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是我们赋予它意义,起了什么念,发动机在思维里、在我们心里。你怎么看待你的家人,你的心态什么样,你就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明辨”的解析中提到道德经里面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做事不必固执要小心地思考,明辨!举例说明有的人学了很多流派,这时候自认为满了,抓住谁就教育谁,充满负能量。还有一个学员不知在哪里学习后整天对老公说:“那是你的感受,那是的你的选择、你的原生家庭有问题,你妈妈有问题,你低价值感,你低自尊,你家坟有问题。”哈哈哈哈
“笃行”.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2.“静”要和“命”相契合
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物回到根源,“归根”老子说这个叫做“静”。这个“静”含有很多的深意,一方面就像落叶从树梢掉落在地上,落叶归根,很安静地躺在大地上。一方面这是一种安静祥和,包括人忙碌一生,当他很疲惫的时候,躺在大地上。本来一直打拼、冲刺、奋斗,冲到很辛苦、好累啊!然后躺在大地上休息。这时候你会呈现很祥和、很宁静。
天地万物归根的根本的是你的静,静和你的命连上,才能和大道相契合。
告知我们要和自己的生命链接,如果你和自己失去了链接!就如鱼儿在水里和离开水的距离。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能糊涂,做明白人,要智慧,自知者才会去笃行!懂得从外向内看回光返照,觉知,手放下!
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标准、模式、家庭规条、法律等。有没有想过在别人的世界别人也是对的,带着觉知去生活!
4.智慧展开三个维度:闻、思、修
只有闻和思没有修就是“智障”, 修是最终的目的,修就是笃行。
学的太多鸡汤喝多了,需要减肥了,不修不行无意义!
怎么学习?学习要执着要学明白,大智若愚的精神。
5.慈悲和智慧的关系!
好心办坏事! 有时慈悲变成了祸害,
很多时候乾坤大挪移,是因为只有慈悲没有智慧!要学会让慈悲和智慧相互结合,才能好心办好事。哈哈哈
6.社会心理学解析了效率和压力的关系!
适当的压力对孩子有好处的,但是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压力线就会崩塌断掉,像抛物线一样走相反路线!
提醒自己要活出你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只是存在大脑层面的明白的知识而已!笃定、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