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论之切割理论
我们会羡嫉不曾得到的财富,恐惧假想的危险,因尚未发生的灾难而崩溃。
相由心生,这个心便是生理体验传导为情绪,情绪传导为思维念头。
如同恐惧的本能,武汉封城70多日,无数人寝食难安,精神恍惚,如临末日,心理脆弱者耍泼起闯卡甚至选择自杀。
行为惯性会产生恐惧、猜忌、忧郁、急躁、愤怒、狂热等一系列极端情绪,更多的时候,你活在了“惯性”的习性中,对应产出秽语(想法的表现)、嗓门(情绪的表现)、拳脚(行动的表现)、面红(生理上的体现)。
由于立场的转换,外物的干扰几乎无处不在。
司机怒路不走斑马线的行人,过马路的埋怨红灯加速的司机,拥挤车厢你踩人脚,别人顶你的腰,你开除了下属,老板又降级了你。失去挚亲的灾难难以纾解。
人生体悟至臻的身心状态源于对时间、空间、心境的切割。
这个切割,不是简单物理层面的分离,也不是抛弃。
切割不是简单的活在当下,不是及时行乐,只顾眼前。
全美最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董事长被诊断为脑癌晚期,他用这剩下的几个月成功的将未来时空切割,快乐的活在当下,如真空罐子对食物的短暂保鲜。
出狱后的拳王泰森回归常人生活则是切割了过去,不再纠缠于过往的癫狂。
他说过一句话:没有接近死亡就不会懂得真正的恐惧。
同一情景,每个人会“看到”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念想。
唯用心去觉察,如同大脑中有一个钉子,钉在事情发生过程中,钉在情境下的某一刻,才有机会不被情绪吞噬,并切割它们。掌控情绪如同调节音量到你耳朵最舒适的分贝。
叔本华定义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它是和痛苦分不开的。无人可以幸免,只是人生各有各的进度条。
2009年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断舍离》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之物。舍=处理掉堆放无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这是物质层面的切割。
对人生的切割非要唆使清心寡欲遁入空门。而是习得独立存在于宇宙。
所谓优秀的未必你喜欢,你喜欢的未必能得到,你得到的未必是所谓的优秀。
所以智者会不被优秀(客观)、喜欢(主观)、占有(欲望),三种状况所禁锢。你必须独立的去感知它们。
凭直觉去超越形式。这是认知切割。
我们可以想象构建了多维度的抽象世界,当你处在一个时刻,如宇宙中尘埃漂浮,找准即刻的状态,亦无体验“超越当前情景”之虚构与幻觉的额外痛苦,过了这个时刻,你将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状态,无妨跳转过去,亦或者回到未来,如同与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