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治百病。女人无论有多少个包,总觉得还缺一个人包来恰如其分地搭配衣服。所以奢侈品牌买不起,完全不会影响我们对其关注度,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超A货而纠结。
据说每年巴黎,米兰等著名时装秀时期,总会一见到一大波来自江浙的小商人。他们刷钱买包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来以后把包包逐层分解,模仿,再生产。这就是超A货包包诞生的过程。超A货也不便宜,同时,中国的制造业模仿能力无需质疑。但是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多走一步呢?通过建立自主品牌,加之以适当的营销手段,实现独立的品牌呢?一个是短期红利套现的增长方式,一个是长期战略性“养肥金鹅,保证持续性金蛋”的策略。要营生,第一种方式肯定是首选,要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方式是必然的归宿。
除了包包这个工业产业,我进而想到的是自身所在的汽车行业。
从完全的整车进口的令人咋舌的高价的无奈到,合资品牌,外资获得财力,中方获得技术力,共赢共生模式,再到分离出实惠的自主品牌,独自开疆辟土,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走着。当然,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们依然有技术上缺失,需要我们进一步攻坚,比如汽车造型,比如发动机技术。
话已至此,可能各位看官心底还是有一个疑问:单纯的模仿钱来得快啊,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得往里面投钱钱啊,而且这是无底洞啊!
有这样的担心很正常,尤其是极具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吃不饱,何以谈情怀。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模仿是生存基本技能,获利方式是0到1,行业内杀成红海一片的时候,又归零,甚至是负值,只能再寻求新的模仿对象,从重新开始从0到1的过程。模仿,突破模仿,创新,再创新,这个过程,创新确实要投入成本,承担风险,但是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跳脱红海厮杀,变成为红海的风向标,引领潮流。这个激励,往往是以几何级数呈现的。而且,第一种模仿方式,投入的成本其实也不小,失败的概率非常高。因为,凭什么做一模一样的产品,你能获利别人就亏钱?是更低的生产成本吗?更有力的营销手段吗?(之所以大量小企业满足于低级的模仿,就是想省营销成本啊。)那是不是在行业里打实基础,不断创新,发觉极大的生长空间,这样才能吃上肉,而不是抢剩汤喝,不是吗?
感谢阅读!
猫小开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