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昌 李晖
年前已经结束了第六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学习,但是,作为保留在新教材里为数不多的文章之一,特别是在专属“雷锋”的三月里,这首诗歌不再次学学,我有点不舍。于是,我开始再次研读课文,思考:怎样带领这孩子们将吃过的“剩饭品出新味道”?仔细琢磨后,心中有谱了,决定从以下几个点试试:引导孩子发现“反复”构段方法。把第二小节由诗歌改编成片段。引导孩子写片段:身边的好事。
九班十班两节课下来,效果不错,孩子对人物的认识更深刻了,而且对身边的的好人好事更加关注了,再次享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改编的尝试,嘿嘿,比较成功哦!整节课下来,反思,以下几点做的值得记忆。
一、发现“反复”很有趣。
一上课,我就问孩子们:“吃过剩饭吗?”孩子们大笑,否认。我逗他们说:“这节课,老师领着大家吃剩饭。”大家哗然,继而问:“什么剩饭?”我笑着说:“春节前,咱们已经学习了第六课,今天再次学习,就叫是剩饭。大家知道,剩饭不好吃,味道不新鲜,也不营养,那小朋友们,看看李老师今天怎样请大家把这顿剩饭品出新味道?记住哦,专心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出来。”我故作神秘的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
课件出呈现:课文中的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学习目标:我用心的默读前四个小节,发现了-------。
经历了短暂的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交流出发现第一、三小节句子大致相同,第二第四小节句式结构相同,我在孩子们充分交流的对“反复”修辞手法的讲解,告诉孩子们,语段反复,在诗歌、绘本故事、儿童故事、小说中最为常见。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简单的绘本故事《彩色的石头》,在故事中,孩子们一下子加深了对“反复”的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是孩子们谈自己的发现,老师总结发现,顺利的引出“反复”,并用故事来巩固认识“反复”。
二、小节变成段,诗歌谱成文,并不难。
回顾过去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我总是选取文质兼美的片段,把它转换成诗歌的形式,请孩子美美的品读,《老人与海鸥》里,我这样做过;《唯一的听众》里我这样做过,很多很多。今天,我为什么不能把诗歌的重点小节,转换成一段话呢,翻转一下不成吗?答案是肯定的,成!这正是训练孩子把事情写具体的好时机。课堂上,我就在孩子们熟读前四节,认知“反复”后,单单拎出来,第二小节,出示学习目标:我会变。把第二小节变成一段话。我告诉孩子,给第二小节大变身,动脑筋想办法,把几行的诗歌,不改变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变成一段话。按照诗歌讲述的顺序,选择诗中重点的词句,请孩子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于是,故事的开头,张澜轩说“昨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安若锦不同意:“昨天,阴雨绵绵,下了一整天。”我笑笑说“都行”。
接下来引导孩子想象这个迷路的小孩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引导孩子想象叔叔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找,怎样找?在孩子表达后,及时的追问,步步紧跟。想象和表达同在,思维和感知并行。大约十五分钟左右,一个小片段就诞生了。期间,郭浩天、徐晨赫等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的说,老师用连动句表达很痛快。我激动地说:“孩子,你刚才的话,我听着更痛快。”我很兴奋,虽然只是改编,但这一步的操作为接下来十分钟“学以致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请学生关注动词,按顺序把故事讲具体。
三、身临其境,学以致用时,很轻松。
我请孩子回忆,身边有没有像雷锋一样的好人做的好事。一时激起千层浪,小嘴巴说的故事充满了感动。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把说的的故事写具体,我和王一天同学就来了个情景再现,表演一个校园中“摔倒帮扶”的小情景。请孩子重点观察帮扶者的动作,认真倾听二人的对话。表演后,孩子们抓住动词“弯腰、伸手、抓住、扶起、送到、问”等,很顺利表达出来了具体了,我只是在孩子们表达的基础上,提醒他们恰当的运用上能表达出自己情感的词语,比如“赶快、急忙、慢慢、小心翼翼”等等,告诉孩子们这些传递出温度的词语更能人感受到你的友爱和关心。
第三步的学以致用,如果没有第二步的改编做基础,孩子们表达的层次乃至动词的选择就欠火候;如果没有当时的情景再现,孩子们没有身临其境,那孩子们的句子表达的流畅度和温度就欠水准。如果没有学习第一课《找春天》中连动句的训练,那么刚才的语用训练不会在十分钟之内解决。
最终的水到渠成都源自今日的如果,都源自昨日的铺垫,都源自每节课前的深思熟虑。
年前在讲这一课时,没有这么多的思考和打算,年后再上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是“剩饭品出新味道”的缘故吧。
作业:
1、日记,课堂上交流的片段,延时班完成。回家后分享给家长。
2、坚持阅读《追踪小绿人》,有条件的孩子晚上七点半微信群里语音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