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心理咨商师杨嘉玲之文章~
踏进咖啡店,一阵响亮的哭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循线望去玻璃柜前有个小男孩,一只手扯着母亲的衣角,另一只指着巧克力蛋糕的照片,说:「我要、我要。」丝毫不见照片后方「售完」二字。
也许是这两个字太难,超越他可承受的范围。小男孩完全沈浸在自己的坚持中,不断摇晃母亲的身体。
一旁的母亲看得出来很尴尬,Hold不住小男孩的脾气,只好把希望放在服务人员上:「你们厨房都没有了吗?帮忙一下,就让小孩子开心嘛!」
店员有礼貌的回答:「不好意思,我们蛋糕都是现做的,卖完就没有了。真的没有办法。」
妈妈:「一块蛋糕而已,没有这么难吧!你们现在就做,应该很快就好。」
店员脸上写满无奈,试着想解释制作流程,但妈妈就像跳针的留声机,不断repeat:「赶快做啦!」尖锐的声线和小男孩如出一彻。
店里头被惊扰的客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些还拿出手机将镜头对准那对母子。隐约中,我听到「礼貌」这个关键字、配上嗤之以鼻的笑容,很明显的群众做出了判断,默默在心中下好标题,说不定待会就能在社群网站上看到这则消息。
那对母子可能没料到,他们还没走出店,店外早已排满了爱窥伺的人们,等着对他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正当我还在思考着,为何这位母亲会选择在孩子面前,为难素昧平生的店员时,内场走出了一位矮胖的中年男子,表情凝重地靠近那对母子。
我感觉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生怕下一秒男子会出手伤人,让这场闹剧变得更加荒唐。
没料到,那看似凶恶的大叔竟只是蹲下身,捱在小男孩身边,用很温柔的语气说:「你很想吃巧克力蛋糕啊!」小男孩啜泣点头。
「但蛋糕卖完了,你晓得吗?」小男孩向后退了两步,眼神望向母亲,又收回来怯生生地说:「知道。」
大叔微笑:「你想吃蛋糕,但卖完了,你吃不到,很难过,好像胸口痛痛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跟妈妈说,要妈妈帮你想办法,对吗?」男孩再度拉拉母亲的手。此刻,母亲停止咆哮,瞪大眼看着眼前的男子。
「你有感觉到妈妈已经很努力帮你问了吗?」小男孩用力地点头。
大叔伸出手摸了男孩的头:「真乖!但叔叔告诉你,今天的蛋糕都卖完了,不是妈妈故意不买给你,也不是那个卖蛋糕的姊姊故意藏起来,就刚好你来就没有了。叔叔知道你吃不到蛋糕很难过,但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结果,才算是长大的表现。你有想要长大吗?」
「有!我明年要读大班。」稚嫩的声音搭配认真的表情,简直和刚刚判若两人。
「既然你要读大班,那你告诉妈妈:『没有巧克力,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吃。』好吗?这样老师才会觉得你够成熟,可以上大班的课喔!」
小男孩转过身,大声地对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蛋糕了。我要上大班,下次再吃巧克力。」
原本盛气凌人的妈妈忽然找到下台阶,赶紧和男子道谢,准备转身离去。
男子唤住母亲,从柜台上拿了张名片,客气的说:「这位妈妈,我答应小朋友下次来有巧克力吃,为了不让他失望,能否请妳来店前,先打个电话给我们,我们好为你们先保留。这样就不会让小朋友因为失望又难过的哭了。」
母亲接下名片,用力点头,紧咬的下巴、微颤的双唇,彷佛在忍住泪,不让情绪溢出来。
那瞬间,男子不只融化了小男孩的心,同时,也给了那位无助的母亲最具体的安慰。
他并没有指责这对母子不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恰恰相反地的是,他深刻地明白一个人要展现出礼貌,前提是他得先具备消化「失望和挫折」的能力。
当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失落,他便会任由情绪绑架自己的理智。偏偏礼貌这种程式,是安装在大脑最后期的区域,若非有一定的修养和自制,是很难打败情绪,突围而出。
假如刚刚,男子没有先承接住男孩的难过,帮助他松绑情绪的枷锁,直接要求小男孩要遵守大人的规矩,小男孩是不可能学到「即使挫折,我们还是能够保持着弹性和希望」。
就像他的母亲,容易被意外给困住,一旦超乎预期,就失去应变的能力,只能用最原始的反应,强迫别人配合。
也或许这位母亲在过去的生命中,没人告诉她该如何面对失落。于是她不知道该如何消化孩子的挫折感,只能把这么大块的情绪,Control&C+Control&V,原封不动再丢向店员。
一个小小的情绪流弹,瞬间造成三个人重伤。孩子为难母亲,母亲为难店员。
好险!男子用包容打断了这个骨牌效应,一旁用眼神持续围观的客人们,又恢复了嬉笑声。
看着那个男孩,我忽然懂了。
「当一个人不礼貌的时候,不是因为他很坏,可能他真的太失望了。重要的不是给他最想要的东西,而是让对方理解:他的难过,你收到了。当沈重的情绪被接住,他才能看到自己还有别的选择。」
最后,献上我最崇拜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Irvin Yalom)书上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能接受选择的有限性,他才能优雅的长大。」
祝福你成为一位实至名归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