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蒙田随笔>有感》一文中,我提到了书的三种形式:科学技术,哲学以及方法论。想说说关于科技以及方法论的书籍。
这一周以来,我在准备“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虽然这门课和自己所学专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毕竟在电力大学,要有所了解。在准备考试期间,课本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这类专业性质的课本就是所谓“科学技术”类书籍。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概念,公式,推导思路,设计步骤。目前为止,我已经写了20页的复习资料了。总算对于这类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与体会。学到最后,在知识点相同的情况下,这种书就是步骤的解读以及记忆工作(而衡量标准则是考试的发挥情况)。这种工科类书籍往往强调设计过程的严谨性以及产品功能的可靠性。学的时候其实就是渐渐改进一样东西的过程,一开始会比较简单,最后会越来越复杂,形成一个独特的知识块。
我上学期啃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学》,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之后感觉这类书包含的范围很广,说得有些啰嗦,非常的“理论化”。往往会给出一个问题(如老龄化,阶级化,男女关系不平等等),然后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解释这种问题的成因,然后评判这些理论,最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实质就是扬弃的过程。如果要我去记忆这些理论,感觉真的很难。
我上个学期读了一本书,似乎网上很多人推荐,叫《如何读一本书》。写了读书的不同层次,每个层次要有什么特质,方法,态度。这本书就是方法论。某通一年前问我如何搞好和女朋友的关系,但是我没有,于是就推荐他去找方法论去看看。这种书通常读起来非常轻松,不包含什么深奥的理论,只是一定方法的罗列和作者的想法。但是做起来往往难度很大。我目前除了买了它上面推荐的书之外,该怎么读还怎么读……毕竟,方法都是别人的,即使非常好,接受起来也有难度,更何况是一直坚持下去做了。
回顾我过去二个多月写的东西性质是随笔,若是除去一些感想以及牢骚,剩下的干货就是方法论了。我现在发现,方法论若不形成某种体系,点与点之间若是没有联系,很难有生命力。想到了,写出来了,这固然很好,但往往过一段时间会忘记,脑中旧的思想(无论好坏)会被其他新的思想(无论好坏)替代。一直存在的东西,就形成了所谓价值观了吧。人,最大的缺憾就是记忆容量的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想法,思绪,视之所物,听之所言全部印刻在脑海中。若能做到这点并加以去挫取精,我们会进步得更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