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是让人发生改变,但是应该让人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思考和实践已经有两年了。
问题起源于我国的课程思政改革,清华北大学子精英滞留国外,追求精致的个人利己主义,大学生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动力、思想空虚、人生迷茫的问题。
我的孩子上大学以后既不追星,也不追求贪图享受,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但是学习上得过且过。我形容他是半死不活的状态。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然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周围同事们孩子的状态,寻找原因,在和同事朋友的聊天过程中,真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仔细地追寻这个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孩子小时候,每次考试作业从来不谈分数或排名,只给孩子分析试卷中考题的内容和知识点,上初中以后就开始有意识的问孩子,你长大想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觉得做什么有意义?对社会有价值?直到上高中,孩子确定了当医生的理想之后,他们有一起分析想考什么样的学校,孩子就朝着这个地方努力,最后考上了一所本硕连读的院校,在上本科期间孩子学习特别忙,甚至在放寒暑假的时候也在学校学习或跟着老师做实验。
这件事以后我就开始反思,我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到大给孩子说的话就是:你要好好学习,不学习你就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去扫大街等等。然后还举周围身边的一些例子给孩子分析。所以孩子们考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理想和追求。反思之后我开始淡化这方面的说教。现在孩子虽然学习动力还不强烈,但是比之前的状态好了很多,不再那么抗拒和排斥。因为他知道他现在学的东西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解决病人的痛苦。
所以这就说到愿力,什么是愿力?
愿力就是发自内心喜欢的、与物质利益无关、并愿意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一种力量。(今天困了,明天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