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新绿染崇山,老路蜿蜒向陇南。
《陇南春光》
樱繁春枝茶花艳,鹜游碧水鹭自怜。
竹曳青影栀含苞,雨润浅山风缠绵。
《春雨》
一枝红杏唤春归,四山朦胧生雨辉。
甘露随心润枯壤,和风顺意催新蕾。
蜀道盘盘青泥岭,峰峦叠嶂嘉陵横。
铁山回首看河池,烟波浩渺浮苍冥。
今天游了一趟青泥岭!雄宏博大,其主峰铁山海拔1950米,是扼守陇上到巴蜀的咽喉要道!
《古银杏树》
盘根错节抓青山,龙干虬枝舞苍天。
阅尽春秋展雄风,历经苍桑瞰人寰。
山颠岭头菜花黄,岩上翠柏报春光。
千沟万壑留东风,极目细看嘉陵江。
巍峨叠嶂涌峰峦,李白曾叹蜀道难。
千载岁月历春秋,万代空谷闻杜鹃。
《极目青泥岭》
峰峦波涌连苍冥,沟壑生烟横浩津。
巴蜀迷离绝目眦,陇佑蹀躞叹撫膺。
苍松挂崖苔覆岩,乱石聚涧拥清潭。
古蜀道旁觅旧迹,青泥岭上忆诗仙。
《吴山》
曾经金钟今何在,依然老柏立吴山。
风雨苍林声飒飒,岁月无情事如烟。
林莽草荒掩阶墓,碑断砖坏路生藓。
俯瞰县城楼接踵,仰听古柏叹流年。
徽县,陇南富庶之乡,汉时即置河州府。县东有秀山一樽,上有宋抗金名将吴玠墓冢,故名吴山。小路蜿蜒,古柏参天,碑石斑驳,坐拥城垣。昔有大钟一口,晨昏即鸣,县城作息皆按此音。
《采桑子》
山笼轻雾树笼纱,
麦苗杏花,
陌上独步,
交错时空行天涯。
沾衣欲湿雨微飒,
春风抚葩,
树下躞蹀,
杳杳孤影怅嗟呀!
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人心装乾坤,宇宙仰我佛!
樱白梅红桃粉菲,柳黄竹青柏映翠。
渭水河边早东风,咸阳湖畔闹春色。
三月菜花遍地黄,东风微醺暗送香。
扑怀穿心馨馥郁,迎面入目灿金光。
陶然美景醉蜀汉,欲携春色返秦乡。
蹀躞留恋归迟迟,只怨时间忒匆忙。
附记:(根据央视一套播出的甘肃人文纪录片《青泥岭》整理)。这是一座横亘在中华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它就是高迈雄浑的大秦岭。高大险峻的重重山峦,将中国大陆一分而为南北两半。山与水是这里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不仅为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也为这里带来天地的灵气和永恒的魅力。从中国的地理版图上看,秦岭山脉,沿西南走向有一条险峻的支脉__青泥岭,位于今天甘肃省徽县县城东南二十公里处,其地形复杂多样,算得上最崎岖,最雄伟,最壮观的山岭。是古代河池与兴州的界山。唐《元和郡县志》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53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生命通道,蜿蜒其上的青泥道,在唐代,是秦陇通往汉中、蜀川的官道之一。青泥岭历史上既是陈仓古道入蜀的屏障,又是连接陈仓古道及祁山古道的枢纽,是秦雍入蜀之咽喉,南北交汇之要冲。这个看似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陇南辖区的秦岭支脉,一直以来,在军事上却扼守着中华民族跳动的脉搏。蜀汉相争数十年,无论是诸葛亮出兵祁山,还是曹魏兵伐蜀中,在一次次的拉锯战中,作为嘉陵道上的咽喉,青泥岭都成了必须逾越的屏障,兵家必争之地。公元617年,西秦霸王薛举反隋,占据秦陇,于天险青泥岭展开激战,萧瑀下令烧毁青泥岭栈道,以绝士兵退路。将士们背水一战,勇猛杀敌,击退了反兵,保住了河池郡,及蜀地咽喉青泥岭。青泥岭是战争之岭,这奇险的山岭绵延二十多公里,谁占据此岭,谁就拥有战争的胜利。公元1134年的冬天,寒气格外逼人,遭受外敌入侵,接连失利的南宋朝廷,将再次面对金军的大规模进攻,青泥岭成了延续南宋王朝气脉的最后一丝屏障。金军大将完颜兀术,一路高歌凯进,志在必得。大小军官及老兵都携带着家眷,只要打开蜀川门户,消灭南宋王朝指日可待。他亲自率十余万大军,沿嘉陵江铁山青泥岭东麓的绝壁,凿山开道,循岭东下,而此刻的宋将吴玠,领兵驻扎在仙人关,面对十万金军,只拥有三万兵力的吴玠,深知敌我力量悬殊之大,他在仙人关和杀金坪之间,修建了一座关隘,又将弟弟吴璘从七方关调来,在仙人关这道天然屏障,增设炮座,积石如山。2月27日的傍晚,金兵发起猛烈进攻,在撕裂人心的呐喊声中,吴玠斩首了弃阵而逃的军官,战火燃烧的嘉陵江两岸,三十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大小战役数十次,暮霭沉沉,天色已晚,金军仍在疯狂进攻,箭矢如雨,石炮相交。千年风雨沧桑,在今天的何家寨,我们通过这些马槽、石阶,能依稀看见当年的刀光剑影。仙人关之战,既是智慧的军事谋略,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防御选择,与其说是吴玠在与金军交战,不如说是吴玠在一座山脉面前的抗争。而这座大山正是青泥岭。五天激战,面对重重险阻的仙人关,金军伤亡惨重,曾经信心满怀的完颜兀术,九死一生,率败兵残卒逃回凤翔,怀着光荣梦想破灭后难掩的痛楚,彻底放弃了进攻四川的企图。自此他再也没有踏上蜀道一步。当年那场恶战中,十余万金兵的葬身之地,后被当地人称为万人坟。青泥岭的仙人关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深的地形,使得吴玠、吴璘兄弟,诱敌深入,然后各个击破的谋略,取得了最大成效,阻止了金兵沿嘉陵江南下,突破蜀口,再染指临安的企图。吴玠、吴璘所破之敌,是金国的十万铁骑,而此次战役,按照《中国古代经典战例》一书中所记,创下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保全南宋的半壁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作者、图片拍摄者:且借清商
编者:张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