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个老朋友加了我微信,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我回复她:挺好的呀,我一切都好。
她说,很久没联系我了,本来想看看我朋友圈,但却发现我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见,最近一条也没有发什么照片。
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了。
后来,我仔细想过,我当初为什么会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呢?
大概是选择三天可见,可以关闭自己的生活状态,似乎保护了自己的隐私,也好像更有安全感。
可是,那些真正关心我的人,如果哪一天没事的时候想打开我朋友圈看看我最近,发现的只有一条冰冷的横线,“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那是不是会有一点失望。如果是我的话,我大概也会有点灰心吧。
所以我决定打开朋友圈,公开自己的碎碎念,也让关心我的人多一个了解我的方式。
02
越长大,接触的东西越多,真正能分享的也就越少。
我们会逐渐习惯把很多事情放在自己心里,也不再逢人就诉说自己的哀怨。
也越发懂得珍惜,会安慰自己要乐于相遇,也要习惯别离。
能翻看你朋友圈的人,一定是有点在乎你的吧,或者是想在你的朋友圈看到一些东西,或喜或悲都行,或积极或消极都可以。
把朋友圈公开,让错过你生活的人,有机会重新了解。
如果我的生活和朋友圈能给人带来一丝丝欣慰或者正能量,那我又为什么要选择关闭呢?
也许,三天可见关闭了自己的内心独白,也保留了自己的小情绪。
但你的世界人那么多,真正关心和在乎你的人永远会在乎,懂你的人也自然会懂。
每个人都很忙,忙着自己的事情,其实很少有时间再去关心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你关闭的不仅是你的生活,更是在乎你的人对你的关心。
03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朋友圈是一个我们能够快速获取对方信息的方式。
尽管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牵绊。
好像关闭朋友圈的理由很多:
不想被人窥探,不想被人随便评价;
自己也不愿意回首自己的过去;
保持神秘,保持高冷;
三天可见,是一个舒适区,不愿意把自己那些矫情公开……
但事实是,主动去看你朋友圈的人,是那些想关注你,想多了解你的人。
不在乎你的人,连你的头像都不会去点开。
那我们又何必为了那些毫不相关的人而拒绝所有人呢?
04
内心的平静始于不再让他人他事来掌控你的感情。
关闭三天可见,也许在发朋友圈之前会多一些考虑,少一些无病呻吟。多一些生活,少一些悲观。
朋友圈还是可以发的,注意频率就好了,在不招人烦的前提下,分享一点点自己的生活和心得。
也可以不发,不着急证明自己,认真生活就好。
不管是什么样的自己,都全盘接受,不再选择逃避,不再选择隐藏。
不去在乎别人的评头论足,你只要做好自己。
明天又会是开心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