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听产品经理分享了关于社交产品的设计经验,今天才有时间整理出来。
社交的一般流程是:
相遇→交流→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达到目的(需求)
我们先来说这个需求,依据马洛斯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产品的需求也是在五个层次之内。我们分析需求一般为: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渴望得到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在绝大数社交产品都是从相遇这个点出发,通过一定的关系将人分类,人们通过相同的背景,需求,喜好而相遇。依据人来,blue,美柚,社会上特定的群体使用的社交产品;依据环境背景,11点11分,黑白校园,基于物理位置的社区服务,以及垂直领域的一个具体的贴吧;依据时间场景的,比如钉钉,晨跑,健身fittime。总之通过将人群分类,针对特定的人群开发社交产品。
社交产品从相识到交流,对如今流行的陌生人社交,最难得的一点还是如何破冰,有的人社交能力比较差,有的人社交能力强,有的一般,社交产品应该是帮助社交能力一般的人更好的社交,而对于社交能力弱的用户是可以选择抛弃的。
破冰除了产品的协助,主要的还是依靠用户自身,如何破冰上有以下几个比较狭隘的方面:图片,图片社交ins是最有名的,国内也有nice之类的;视频的现在比较火的就是小咖秀;语音。语音类的有唱吧,还有具体的语音贴吧。这几类都是通过破冰来做社交的产品。
建立关系的方法也不外乎几种,添加、关注、私信。之后重在维持关系,找到共同爱好的交集。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你的确维持好了关系,但是用户会转到微信进一步的发展,这样你前面的所有努力等于都是再给微信拉人,这也是想独立在微信扣扣之后再建立一个普适的社交产品极其难的一个原因。
总体来说,我们已经理清了社交产品的整个逻辑框架,对于设计社交产品我们只有另辟蹊径,找到其他的突破口才有可能做好,我如今也在做一个类似陌生人社交的一款产品,这次产品经理的分享的确让我受益很多,对我要做的产品也多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