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隔了多久,只要电影的背景音乐响起,亦或是听到李梓老师的配音,我都会激动不已,我也常常自问,是什么让你一直感动着,思考着?
《简爱》,从少女时代就喜欢的一本书,到今天还是那样喜欢,那时会用一个下午就看完将近六百页的小说,满足于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完美结局,醉心于那人人都会念的:“我的灵魂跟你的灵魂在对话,就像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一同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只能这样吗?我常常自问。简爱的童年幸福吗?好像没有跟幸福沾边:丧父丧母,被舅舅抚养,而后舅舅也去世了,发过誓的舅妈充满了对她的成见:说谎、不谦逊、顽劣,把她关在屋子里致使她昏厥;表哥的欺负,表姐的诬陷;到了寄宿学校,物质条件的恶劣不用说,延续着舅妈成见的校长依旧对她不依不饶,让她站在凳子上,告诉大家“这是个不诚实的孩子,都不许理她!”如此折磨,应该在她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伤疤,如果此后她的成年充满了抱怨仇恨不如意,我们是否都可以归咎为“童年的创伤”导致?然后会建议她去做各种疗愈?
重新阅读《简爱》,我把重心放在了简爱的童年,以及她之后的生活轨迹上,从舅母家到寄宿学校再到桑菲尔德,然后出走遇到表哥表姐帮助,最后回归桑菲尔德。作者呈现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路线,让我们从她身边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中理出她性格形成的线索以及未来的走向。
苦难的舅妈家,让简爱发出“我长大之后永远不会来看你”的感叹,然而,她食言了,她还是在舅妈重病的时候去看了她,听她的忏悔。这期间的变化不是从桑菲尔德,而是在寄宿学校,因为那天在她被体罚后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盏灯--谭波老师,“我们的智慧加上正确的教育让我们获得灵魂的自由!”这句话或许开启了简爱的智慧之门,同时谭波老师给了简爱正确的信仰指导和因材施教。这之后,Helen又用她的宽厚安慰着简爱:“我觉得人生苦短,时间用于滋养自己的仇恨,记住别人的过错,实在是太浪费了”是不是从那时起,简爱真正的开始爱自己了?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她之后在环境同样恶劣的学校成为了学霸,并发展着自己的爱好;她可以在谭波小姐离开的那个下午就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以后的日子;她会自己寄出应聘信给报社;她开始了在桑菲尔德的新生活;她的自爱让她在英格拉姆这样的贵族小姐面前没有丝毫的卑微,而且可以在内心做出客观的评价;她在知道阿黛尔的身世后一如既往的对她好;让她在面对受雇的主人罗切斯特时没有曲意逢迎,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她在知道罗切斯特婚姻的真相后不会只因为爱而委屈求全;之后她拒绝了救命恩人施舍的幸福;她一直在听从着内心的召唤,最终回归桑菲尔德。就像罗切斯特对简爱的评价:虽然外表柔弱,但内心的强大。她有着怎样一个小宇宙啊?!
有着不幸童年的简爱,没有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而是在童年就自愈了,这不得不感激她所遇到的良师益友,但这自愈更多的来自她自身,试想一下,被伤害到这样深,然后不知不觉的就自愈可能吗?透过一条条的线索,我感受着这期间的变化,沿着简爱的心路历程,同时又是作者对那个时代女性生存问题的希冀和思考。简爱的自愈背后是强大的自我意识,在她小小的身体里那股强烈的做自己,做一个自由的灵魂的种子渴望不断的生长,这才在遇到谭波和Helen这样的雨露浇灌时能够尽情的吮吸养份,她把最初的怨恨化作了宽恕,在学习中让自己的性情温和,让自己坚定了信仰,小小年纪就开始懂得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完全的责任:不抱怨,不盲从,对别人充满善意,坚持自己择善固执,所以她没有停留在童年的创伤里,她没有让童年的创伤伤害到自己,她把它们变成了养料,浇灌自己,她是从尘埃里开出的花,但她不低贱,她浇灌着自己而无暇去讨好谁,她忙着开始一段段自己眼里美好的生活,并坚信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她没有选择所谓的捷径,只选择自己认为对的路。
重读《简爱》感受着简爱对待创伤的态度:除非你愿意,否则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你!《简爱》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在今天,在满世界充斥着教女人门各种“留住人”高招的喧闹中,《简爱》还是那股清流,她实践着沃尔夫“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独立宣言,她打破着波伏娃关于“女人在五岁前是完美的”定论,她就是她,是不一样的样的烟火,一百年过去了,她还是那样闪着温婉的光芒,让每个女人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和希望。
所以,她可以在每种状态下陪伴你,通过她,你可以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