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度阴山
第一章
更让曾国藩坚信了他的看法:人蠢不要紧,只要努力坚持,就能成功。同时他也笃定了这样的人生观: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
1.面对6次考试失败,他不抱怨,而是坚信靠真才实学一定能考中,确实是真正的大气度。也许这种气度闵闵中注定了他未来的成就不凡。毕竟面对失败,数度的失败?谁能不给自己找个借口,抱怨一下制度的不平等?但他却相信勤奋,不存侥幸,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而所有这些品质都需要有一颗非常坚定的心。想想我们生活中,只要是那些内心坚定的人,即使没有大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过着我们想要的生活?
2.最笨的路真的是最笨吗?那些捷径,那些侥幸的成功,哪怕是一次,到底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呢?曾国藩自知自己并不聪明,所以,下定绝心用笨功夫做事,不贪捷径。我们能学什么呢?慢才是快!
在一次街上闲逛时,他对着一套《二十三史》贪婪地流下口水,就如好色之徒看到美女。无奈这套书的价格已远超出他的经济能力。可他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于是典当了衣物,买下《二十三史》,美滋滋地抱着这套书,饿着肚子回到了湖南老家。
见到自己喜欢的书,典当了衣服也要买,可见他是真的爱这套书。不妨试想,自己愿意为什么而穷尽所有?可能自己所说的所有喜爱都是不够爱,都是有条件的。曾的这番求书的态度,足以证明他在求学方面的坚定。
可他明白,真正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于是他强按捺住激动,语重心长地说:“你花了这么多钱而且还是借的钱买书,我不怕。借的钱我可以拼命想法替你还,你只要能把买的书认真圈点一遍,就算对得住我了。
有钱不如有一个好爹。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陪伴他成长。曾国藩的父亲真的是一位特别懂教育的好父亲了。
据后来他自己说,那几年他把《二十三史》读了多遍,并博览百家,悉心钻研八股文。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床头摸书,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在看书,这几年他就如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看上去,他已把自己锻造成了必能高中会试的人才。
说到做到,专注于自己最重要的事。这种坚韧的性格铸就了他,同时,他也用自己行动铸就了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我这一生不信书,只信命。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的,当年如果不改名,我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成就。
命运操作在自己手里。一句话道出了曾国藩不屈的性格。尽管我们现在并不相信所谓命运的安排,但我们敢说,敢笃信,并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笃信自己是自己命运的掌控者,不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吗?成功者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除了环境因素,个人坚韧,不屈,勤奋,踏实的品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外因素。但机会,机遇这些在外因素都是我们不可控的,但个人品质的培养,我们却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去掌握。
其实,你天赋不高,中等还偏下。可你有个许多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意志力。人的意志力量是无穷的,可化腐朽为神奇,可让日月换青天。历史上成大事者都是靠勤奋而非天赋,所以你要好好保持这个优点。
意志力到底是什么?应该就是因为内心坚定的信念而迸发出的持续行动的力量。曾国藩持续送诗稿给穆彰阿,让他看到了自己虽然才智不高,但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事情坚持的品质。所以,实践中,一定要首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一旦认定就要毫不折扣的执行,即使遇到问题,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
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
大多数时候,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属于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的成就。比如说,曾国藩的成就就与家族的教养有关。当他成为翰林时,全村飞腾,但祖父告诫他不要忘本,告诫族人不要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他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受人情所累。父亲告诫他戒骄戒躁,完全没有因为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而沾沾自喜。记得要一段时间突然提倡“家风”,那个时候,自己还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好的家族传承真的能够让一个终身受益。我们常说,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个更好到底是哪里好,值得深思。
有人叹息说,“圣人哪里那样好当?”
曾国藩鼓着眼睛说:“孔子说,我欲仁,仁就来了;我说,我欲孔子,孔子自然就来了。关键是要有毅力,坚持到底。”
还有人背后讥笑他:“一个乡巴佬读了几本书,就想当圣人?”
曾国藩咬牙切齿地用诗歌回敬:“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这节开篇两个字为“立志”。立志,既为定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但立志只是第一步,有志者还得有气节恒心地耐力,说道做到。这样才算真正的有志。
记得上学时老师曾说过立长志和常立志。立长志者就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长期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践行。哪怕遇到困难,哪怕遇到问题也不轻易放弃。而常立志者恰好相反,尽管看起来似乎也有自己的目标,但却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曾国藩就属于前者。他的平生夙愿就是成为治世的能臣,做一个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立志,立志之后,他更是做到了一生跟随自己的志向,努力去做一个圣人。
为了成为圣人,他首先改了自己的号为“涤生”,意思洗涤昨日的污垢,今日种种今日生。之后他博览群书,刻苦治学。在朱熹理学方面大下苦工,向当时著名的理学践行者倭仁学习。
倭仁对他的建议有二:
1.读书可以因人而异。要的人博览群书而不求甚解,有的人只苦读一本书,但都是殊途同归。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就行。
2.研己。所谓的研己就是要时时刻刻内观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理学要求。研己的方法有二,第一是静坐反省,第二是记日记。
曾国藩按照倭仁的话,每天静坐记日记反省自己。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是因为圣人不犯错,是他们犯错后可以改,不是因为他们会改错,是因为他们可以持续的改错。曾国藩在考取翰林后变得非常傲慢,经常和人吵架。吵架后,他又在日记里反思自己不可以这么做,第二天就找人家道歉。但是道完歉之后,他又在心里腹诽,我才不是认同你的观点,我是为了修身。结果,刚腹诽完,他又反思自己说话不真诚。如此反复,他不断的在发现自己的毛病,不断的在改正。等他离开翰林院的时候,他身上的各种傲慢和各种毛病已经改的差不多了。
也许最终他没有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但之后的一生,他一直克己自省,成为了真正的治世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