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可见茶之最早进入饮食,正如后来陆羽所说是从加入葱、姜、橘皮等物煮而作茗饮或羹饮,形同煮菜饮汤,用来解渴或佐餐,饮食兼具,还不是单纯的饮品。由于用鲜叶直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后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苦涩味仍浓。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代至宋代期间,贡茶逐渐兴起,朝廷为此专门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正如茶圣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即在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按照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进行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经过这样的加工,茶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变得鲜美甘醇了。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并逐渐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称为龙凤团茶。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加工,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即采回鲜叶后,先浸泡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制作工序中,冷水快冲虽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但是水浸和榨汁的做法,造成许多茶叶内含成分的损失,极大地影响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且整个加过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成了蒸青散茶制法的产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