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媒体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学习写作成变现。于是朋友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写作班。尽管某些写作班宣称写作可以速成,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学习者,只靠速成班中的写作技巧,是远远达不到写作者水平的。那么,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写作小白,怎么才能开始写作呢?
我们学习新的东西,都要从基础开始学习。《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从基础的写作原则开始讲起,列举了20条写作原则,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一些思路。
这本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他通过整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经典著作,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其中写作领域的标杆之作。书中告诉我们,那些具备出众写作技巧的学生和青年作家,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为重要的写作原则,并反复不断的使用。
就我自己而言,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很随心所欲,基本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到哪算哪。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数时候就是流水账,没有任何的条理可言。写完后基本上自己都不想看。布兰登.罗伊尔这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用20条写作原则向我们展示了写作的基础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夯实我们的写作基础。
结构关乎文章组织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
风格是写作的方式,包括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支撑所写内容;
可读性与表达方式、写作材料的视觉愉悦感和易读性有关。
这三个方面,结构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那风格与可读性相互依存,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在我看来,如果想让自己的文章基础扎实,重点需要学习以下三个方面:掌握文章写作结构,努力寻找个性化例证支撑,好的文章需要修改。
掌握文章写作结构
梁启超曾说过:“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脉络,一篇流水账文是没有灵魂可言的。我们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道理都要通过文章结构一层一层表达出来。本书中讲述了“自上而下”的文章写作结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我们日常写的评论类的说明文,大多采用这种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总结或是结论在开头而不是结尾。
书中举了一个看起来好笑的例子,说是报纸行业记者们非常依赖“自上而下”的写作结构,因为如果他们写的文章超过额定篇幅,编辑会将文章从后面往前砍掉。
我现在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先想写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我想表达什么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文章的结论。知道了自己表达目的,接下来再围绕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去想怎么才能展开。按着这样的顺序去写,就是“自上而下”的结构。
我不是一开始就形成这种写作习惯的。因为跟自己原先的写作习惯不一样,第一次写的时候真是硬着头皮去想。但是经历过几次之后,我发现,虽然想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是写的时候真的感觉简单多了,基本上可以一气呵成。经历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之后,我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种写文的结构。
努力寻找个性化例证支撑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一个好的例证,首先应该是能够使用准确的,具体的词汇支撑所说的内容,其次使用个性化的例证能使你的文章更难忘。准确的,具体的词汇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比如,一篇文案的要求是向读者推荐一款衣服,你也许能想到,我可以说这件衣服很好打理。可是单独这一句话,读者并不能理解你所说的好打理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这件衣服,洗后不需要熨烫就能恢复如初;或者你回家之后没有悬挂并不影响你第二天的穿着,这些都可以支撑我们所说的这件衣服很好打理。
“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我们在谈论论点的时候,并不只有平铺直叙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讲故事,可以类比,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都能让我们的例证更加的个性化,使我们的文章更加令人难忘。
好的文章需要修改
文章的排版、设计和小修饰对文章来说很重要,这些能让读者在视觉上更加愉悦。但文章的回顾和修改更是决定文章可读性的重要方面。
“文不厌改”,好的文章大多不是一次成型的,很多文章经历了反复修改。
修改文章确实是件折磨人的事情,有时候修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之前写作的时间。但当你看着自己的文章,发现自己不再有想修改的地方后,这篇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作者布兰登.罗伊尔说:你应该感激这个过程。我们写作的过程,就是先把自己头脑中七零八落的东西组装起来,然后经过修改润色,让它变成一件作品。可能这件作品在别人眼中并不完美,但它对我们而言就相当于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陪伴孩子一点点长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同样在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是在一点点的提高的。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没有晦涩的语言,全书中还有大量的例证帮助我们理解,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学习者来说尤其适用。书中的好多方法其实在我们上学时的语文课中都有涉及。学习哪有什么速成,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我们学习写作,也应该循序渐进,从夯实写作基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