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广告人奉为灯塔一样的奥美历经多次重组变革后还是渐渐淡出了视野。
高举互联网大旗拯救不知道浪费的广告是哪另一半的DSP被“中国特色国情”戏剧性收场。
不好过。在2018年的末尾,无论是国际4A,本土4A,还是现下最多的创意热店,似乎都走到了顶峰。
前段时间业内热传“定位”已死言论,仿佛看到了里斯和特劳特站和奥格威一起被划上了时代的烙印,停留在了那个广告的黄金时代。
看看每年的优秀广告案例,现在的广告等于什么?一支创意广告片+六张系列海报或是长图文+一堆跨界合作品牌+微博热搜微信kol+结尾广告营销大号的推波助澜。
就算打了一手漂亮的事件营销吧。
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年头广告圈内人见面都得问一句:“今天你走心了吗?”和“你吃饭了吗?”一样司空见惯。
当刷屏与流量成了考核广告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比亚迪事件的诞生并不是偶然。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似乎走上了两个极端,但总的宗旨却是殊途同归的:
流量不够,刷数据来凑!
哎,我们也不想的,谁叫甲方定的kpi太高了呢?
于是自古以来甲方和乙方的爱恨情愁成为了越来越多广告大号的热门话题,每次都是赚的流量满满。
不乐意服务甲方?那就撸起袖子自己干!越来越多的甲方品牌部变成了广告公司一样的团队配置,他们自己生产内容,自己有媒介公关,还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广告公司渐渐变成了一个执行类的角色,我就碰到了许多这样的甲方,连排期分工表都直接甩给你了,你按时投放就是了。
以往那种甲乙方合力从产品调研、用户调研、竞品调研到一起命名,制定策略和媒介计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时的乙方总是有些高高在上的自豪与自信,也正是成就了生为广告人的傲气。
越来越细分化的职能使得许多广告公司不得不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被贴上了特定的标签,比如:公众号运营的最好的,最会拍广告片的,有大批高质量kol的。
今天在某广告交流群里问了句话:嘿,现在有什么新的广告形式么?
公众号啊……
视频广告啊……
APP广告啊……
旧瓶装新酒,这么多年来广告形式仍是那么多,永远缺乏的是创意的内容。
近年在广告的影响下我们经历了各类新式文化的洗礼,丧文化、佛系文化、洗脑文化、鬼畜文化、娱乐圈特色文化…爆款、吸睛是永恒不变的定律,出自业内知名创意广告公司的某品会年终广告片也算是一股奇葩清流,对于此类我只能说
一个广告人的自卑。
嘿,你有多久没看到一支让你深思许久又值得反复回味的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