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说明:这篇文章的技术含量稍微低(相比我过去写的文章)。
- 如果你读完后还觉得还可以的,可以给文章点赞。
- 打赏就先不需要了,我最近还是有足够的“零花钱”花的!
本文章里保证没有“代码”、“命令行”...
正文开始
我说说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人学习是通过“免费”和“阅读”互联网上的内容,我就用微信作为大家使用移动端的场景去讲(因为大多数人就是经常用微信的):
- 大家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朋友转发的公众号文章/其他平台的文章。
- 大家订阅了很多微信公众号,每天这些公众号一旦有新发布文章,你都会收到提示(比如,提示类似一个“小红点”)。
大多数人会耗费他们的“碎片”时间阅读这些文章,这种阅读习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你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里,到底耗费了多少时间阅读了你本来不需要读的内容,甚至没有“用途”、没有“营养”、不会对你有任何“提升”的内容?
假设每天阅读微信文章按2小时计算,我粗略计算:
每天阅读时间 | 每周 | 每月(30天计算) | 每年(365天) |
---|---|---|---|
2小时 | 14小时 | 60小时 | 730小时 |
其实,同样的时间,你去“好好”的、有系统性的研究/学习一门课、或一个技能,也是可以的:
- 购买并读完一本200页的SEO书(消耗20小时),这不就是1.5周时间而已。
- 购买并看完一套15小时的SEO视频,就是1周。
当然你阅读微信文章,也并不是所有文章内容都没有用。但很有用也未必,通常更未必比你能静下来读一本SEO书,甚至一本PHP编程(写代码)的书,能要学习得多。
我们看看一般的微信文章/内容的问题都是什么方面的。
我们说说“标题”这东西
继续说学习习惯前,我们问一个问题:在那里能看到“标题”?
记得小的时候,当时用的第一台是台式电脑,是一台8086(8086是什么?请自行百度)。后来当然陆续升级286、486、586等。电脑操作系统还是DOS,一级一级的后来升级到了DOS6.0 - 就是那个黑屏幕,需要通过键盘去敲白色英文字母(或者是绿色英文字母)的操作系统 - 都是在那些Windows3.1(有视窗界面)之前的事情。
刚开始用电脑的时候,就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也开始读报纸(是当时的主要新闻媒体“纸质”报纸),一整份报纸我还选择性只读“体育”部分(就因为喜欢 - 喜欢很重要的,对一些人来说,喜欢才会转换成热情、兴趣 - 先不展开这话题)。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有“标题” - 对,报纸上很多各种标题,有特大号的标题,也有小一些,或小很多的标题。原来,标题是用来区分文章的。
到了互联网时代,博客有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标题。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微信公众号有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标题。
接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没多久,付费知识平台上(比如知乎,当然还有很多知识平台,但先不展开说了)有都有标题的,大家在知识平台上找课程,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标题。
标题的威力
写得好(或者我们叫做足够“吸引”)的标题会让它的文章获得更多的点击,用户点击后很可能就阅读。总之,标题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然后,我们开始听说到“标题党”。标题党的目的还是那个:靠“吸引眼球”的标题让用户更多点击/点开文章。标题党只是更注重“标题”能获得被点击的“点击率(CTR)”。
特别夸大的标题,我举一些例子,比如:
- 标题中出现“深度好文”、“三招让你...”、“强烈推荐”、“是中国人必转”、“营销人必看...”、等。
- 标题中把以上的“夸张”字眼放在括号里“【深度好文】”、等。
- 一些看上去给你一种要"吃快餐"有感觉的标题,“如何10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写出一篇好文章”、“3天学会英语口语”、“快速提升转化率329%”、等。
这些标题,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很容易觉得:“我就是需要这个了,而且免费,而且能很省时间就能学习,不管了先看了再说吧。”
接下来,我们看看是否真能学习到什么好东西。
文章里的内容
点击标题后,当然是用户已经把文章点开了,现在可以阅读了。接着用户的actions可能是:
- 把一整篇文章的内容每一个字都阅读,用户是希望读了整篇文章能学习到什么的。
- 更夸张的,是很快的“扫”过文章内容,简单的看个大概,还是希望能学习到什么的。
这样其实就能把文章验证了是这样的:
- 有些文章,比如需要3-7分钟读完;我读完后,回想一下会发觉其实文章“好像”没说什么东西嘛,最初碰到这种场景,我会以为我自己没理解什么,把文章再读一次。后来意识到问题是什么,其实文章其实“真”没说什么,因为通过都只讲到很“皮毛”的东西(免费的文章/内容,你就不要期望太高)。
- 这种所谓的“学习”其实是“读了白花时间的内容” - 浪费时间了,这个时间原本是可以利用在阅读一本SEO书、一本PHP书上的。
人的抬头、描述
到外面去参加个“什么大会”,大家(不认识的)见面会交换名片,属于很正常。
- 要看大会是具体什么场合,但一般会看到很多这种高大上的抬头(job title),比如:“前XX公司CEO”、“XX公司总经理”、“XX公司联合创始人” - 大得有点吓人。
- 甚至连这种也能稍微吓唬下人:“现任XX公司营销负责人”、“前XX公司YY产品负责人”、等。
我有个个人介绍,比较短,适合有字数限制的social network帐号,并很准确的描述了我是做什么的,和我的技能/手艺。就是这个:
开发过网站、APP、数据分析系统;写过3本英文书;在阿里巴巴、携程工作过;海外居住过16年。
跟以上的XX公司CEO之类的一比较,我不是很糟糕?认真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应该问的问题是:
你造出了什么产品?
你给社会提供了什么?
你给客户提供了什么?
当你大会那天运气好,碰上了个“制造”了什么给社会的CEO或创始人的时候,他会能够跟你说一些你本来并不知道的经验 - 真正很有能力的人,都大概是这样的。
我现在没有名片了(想想都2017年了,觉得通通都应该“电子化”才对),被问要交换名片时,我就说:“互相加个微信吧” - 其实这样做,来得跟直接,日后更省时间。后来大家真都习惯了,都加微信。
中场总结
本来想写个“像样”的中场总结,不过想想后觉得,其实总结就只需要一句:
以上所说的,所举的例字,都是关于“套路”、关于“夸大”。
怎样才能做个正常的人?
怎样才能做个正常的人?不是你或我不正常,其实是在说,怎样才能做一个并不需要靠“非常夸大”才能“活”的好的人。
接下来,我们来判断。
什么文章值得读?
在工作中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所写的一些文章,文章中他们分享到他们过去的经验(比如,比如,一些IT开发者写的技术文章/想法),当中的内容可能比较个性化(或小众化 - 因为是个人经历嘛),也可能对一些事情或经历有比较“主观”的。
其实深一层想想,主观才是一件好事,能说明这样的人在生活/工作中“想过很多”,一般会把“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都想过了,所以得出的大部分结论还是考虑得比较全面的 - 当然世界上也没有多少个人能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得100%周全。
这种,是非常值得读的文章 - 你喜欢,会被他们提供的内容感染到,就因为他们有“真”本领。
真本领这个东西...
有真本领的,肯定也有“装有本领的”(就是吹牛的)。至于你如何识别出“吹牛的”呢?假如这个人是Online/互联网行业的,其实很容易识别他的真与假,我只需要跟他聊上几句话,或问他几个问题,就差不多能判断。
当然在我并不熟悉的行业里,要去识别一个人的本领是真是假,我是做不到的。比如,我并不熟悉银行/金融行业里工作的岗位,我没法判断里头工作人员的实力是什么水平。
关于个人学习
谁说35岁就中年?谁说40岁就不能学习?
总之:
- 多学习
- 用心思做好你的产品、品牌
- 适当的用好搜索引擎
- 多学习技术知识
- 多看有用的书
- 学些英语
- 少吹牛
- 少刷微信
能编程与能创业的关系有多大?
跟我聊过的人,我经常跟他们说要学编程,学了编程后“可能性”(就是机会的意思)就会增加。“可能性”包括自己去“创业”、等。
到底能编程与能创业的关系有多大?
我在8月中开始运营我的知识星球(小密圈),不断的分享,前3周就分享了16篇我自己原创的文章。里面会持续的探讨到的内容包括:
- 一个不编程的人,如何选择/寻找利基市场(Niche Market),通过内容营销(包括:文字、视频、等的载体)的运营、运用非常低的营销预算去获取种子用户。
- 一个能编程,并能开发产品的人,选择/寻找利基市场(Niche Market)、通过产品去做营销的“主线”,去获取种子用户,会比前者(不编程的人)选择更多,和来得更高效得多。
我自己的粗略统计:
- 不编程(不开发产品)能达到的创业,大概不到创业中的10%-15%。
- 编程能达到的创业(至少其中一位创始人能编程,并开发产品),大概要占到85%-90%。
希望加入的可以通过以下链接:
正常的个人简介
随着时间前进而演变的个人简介 - 很早期的时候我用过的一个个人简介:
效果分析解决方案及数字营销训练营发起人。
曾任Alibaba.com B2B 国际站搜索营销负责⼈、Ctrip.com 搜索营销及分析负责⼈。
2000年加入IT/互联网行业,2002年开始累积搜索营销的实战经验。
替不同国家的企业负责过很多巨大online预算和追求效果的搜索项目。
Clickz.com & Search Engine Watch知名数字营销博客。
之后换成了这个:
开发过网站、APP、数据分析系统;写过3本英文书;在阿里巴巴、携程工作过;海外居住过16年。
今年出现了这个:
自2000年开始在IT与互联网两者穿插无间,GA最早期使用者(2006年),并曾开发过网站、APP、数据分析系统。自学各种技术/编程、自己研究搜索引擎、流量获取、内容营销、社交网络的变现方式。
写了3本英文书:《Gordon Choi’s Mobile Website Book》、《Gordon Choi‘s Analytics Book》、《China Mobile SEO》。
非常习惯多种族、多文化的工作环境,曾经在南非工作,后在携程、阿里巴巴工作。现在在上海/香港创业。
顺带一提,为什么会有个人介绍的演进?而且,你如果留意看简介的话,会发觉有些地方的改变跨度有些大,比如:
- 你认识的朋友中有多少个经历过这种相对大跨度的“技能/职业”改变?
- 你认识的朋友中有多少个这样改变过两次(我就两次,第一次是从开发者转成网络营销,第二次是倒回去了)?
过去学习搜索引擎的东西、网站分析、等(就是网络营销的所有东西啦),由于受到我进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风格”所影响到,真挺像“草根式”一边做、一边自学/研究/试错。偶尔能有人被我问,我也会问(这部分占很少,因为大部分时间处于“无人能问”)。
最近这几年“回去”学的编程技能、技术技能,我基本上都是“自学” - 就看书、网上找资料、等。
个人经验是,最近这几年再要学网络营销里头的东西,会觉得特别容易(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被自学编程提放大了脑袋)。
最后
文章开始时我说过这篇文章没代码,没命令行,结果就真的都没有,而且技术含量还很低了。
或者,我等到下次写一遍有代码的文章。
China Mobile SEO Book
过去我写过的一本SEO书:
相关阅读
- 工具型产品如何商业化?
- 关于开发、产品的一些想法
- 程序员创业开发产品最需要注意什么?
- 什么是网站性能优化技术?怎样提升移动端的用户体验?
- 网站与APP分析工具大全
- 娃娃与大人都学编程
- 谷歌分析技术原理与部署
假如对数据分析技术有兴趣,推荐阅读我写的书,可以免费网上阅读数据分析技术白皮书:
假如对网站性能优化技术有兴趣,推荐阅读我写的书,可以免费网上阅读移动网站性能优化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