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羽心理
自我评价低的人,长时间都会处在低自我评价之中,无论他们的成就在别人的眼里是多么色,他们总是不快乐。也许在社会标准来看,我们是成功的,他们身居要职,权威显赫,家庭富足,也不缺朋友。只是他们内心不快乐,沮丧,内疚且觉得生命空虚而没有意义。他们很努力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成就,但他们永远都觉得不够。
他们通常有很严肃、追求完美的父母,并严格要求子女也要有所成就。有时候,即便父母对孩子是接纳和开明宽容的态度,但父母自己成就斐然、备受推崇,孩子也会从中接受到父母那未言出的期待和要求,如虎父无犬子等,孩子对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并自我要求一定要成功。也有部分出身苦寒或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他们自我价值感也常常很低,他们努力刻苦,不断取得社会上所公认的成就,期待可以改变家庭或者父母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但这种空洞无法通过外界来填补,于是我们怎么努力也是不够的,他们仍然不快乐。
每一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有其基本天性和人格特征。它包括个人生命的所有潜力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正如没有两片雪花是一样的,每个人一开始也是独一无二的。
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就会有感受,孩子在出生时跟父母和身边人的各种接触和互动中,开始存在感受。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在他们与孩子的互动中传送给孩子。父母的感受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从中体验到这个世界给到他们多少的安全感和多高接纳度。譬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出生时欣喜的,有些父母则是充满压力和无助的,而这些感受也会毫无例外的传送给孩子。
随之而来的还有父母对新生孩儿的期待,而子女也必须因应这些父母的期待。如此是因为,新生儿尚小,他们必须依附父母以求得生存,如此他们会在他们与父母的日常经验中体验到他们必须依从父母的要求塑造自己并以此取悦父母,以此保证他们是会被父母接纳和认可的。这个可以得到接纳和认可(从而保证了生存)的演进中的自我形象被称做理想自我。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将这些期待、要求内化到他们的自我规范系统之中,且他们会发现,他们想要做的、想要表达的真实自我的冲动,总是跟父母(以及后来的所有权威、制度和社会)的期待相反。真实的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不可避免就会发生冲突,孩子的内心就会挣扎和纠结,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而一旦这个内化过程完成,就算父母或其他权威不在身边,这种挣扎也照样发生。
在大多数的情况中,为了被他人接受,真实我的欲望必须屈服于理想我的要求。通过某种形式的妥协,结果就发展出一个现实我。这时个体就有三个自我: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三个我为了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挣扎和妥协,很多时候这种挣扎妥协是合理,都是为了孩子好,也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当然这也是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部分。
只是不幸的是,为了每一次都能表现得更接近理想自我,就得每一次都背叛真实我;个体从中会体会到被遗弃从而产生自我憎恨的反应。这也就是很多人通过这个过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们大部分的天性却被否认,总也填不满。
除非他们能有机会顿悟或者通过心理治疗去面对和梳理这整个过程,则他们的整个一生都会处于绝大部分时间的的低自我评价和不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