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板原先在酿造厂工作,后来九十年代企业破产了,张老板开始创业,但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张老板到他哥哥的盒饭店帮忙。那时的盒饭店一到中午就门口桌上一排搪瓷饭缸,装着各式荤菜或蔬菜。一荤二素5元,一荤一素3元,二荤一素8元,自己挑中,服务员帮你装入泡沫饭盒,然后去收银台付款。
干着干着,Z老板发现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和哥哥合伙重开了一家。装修了一下,里面装上柜台玻璃,有点象银行,饭菜在一溜柜上排好,客人隔着玻璃点餐,服务员帮打包,然后付款。最后或在外间椅子上就餐或打包离开。时间过去二十多年,现在的快餐店依旧和当时的格局差不多,不得不佩服张老板眼光。
2000年后快餐店越来越多,竞争激烈。刚好县里成立科创中心,服务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每天有几百人就餐,有时还要招待外来交流和业务往来单位,所以需要成立食堂。张老板立马要求承包食堂。凭张老板在业内的名气和能力,很快走马上任了。
张老板自己并不擅长做菜,特别是食堂这种大锅菜。他只负责日常采购,每天五点起床,他不去批发市场,而是直接去种植户或养殖户家采购,不但新鲜而且便宜,后来农户有钱了买了车直接送他们食堂。
食堂名气大了,附近上班的也来蹭,有时就不够了。Z老板索性开始做外卖,凡订十份以上单位,方圆三公里内就送。每周发一次菜单,先预定数量,这样可以把控采购数量,每周结一次账,不拖欠农户,自己也有足够流动资金。
张老板是旅游爱好者,每到一地吃了当地美食就喜欢去后厨讨教一番,不知不觉也学会许多美食,不过他不轻易下厨,只有晚饭后,如果有外来交流的科研人员加班要求加餐时,他才会露一手,根据对方的饮食习惯一解思乡之情。
又过了几年,美*、饿了*这样的平台出现了,对张老板的生意产生不小冲击,毕竟口味更多,选择更多。而张老板也是奔六十的人了,精力有限,便萌生退意。正在这时,交警大队搬迁需要成立食堂,要有经验能掌控食品品质的主管,张老板欣然应允。
张老板走后的食堂虽然客源依旧,可食客们总觉的品质下降了,一是口味越来越不稳定,要么太油要么太咸要么寡淡。一是菜品越来越糊弄,一荤二素,除非现场自己去点,外卖的除了荤的能保证,那两个素的可能是昨天没卖完的菜或今天烧多的。
食客们开始回忆张老板在的日子,张老板是用心在做食物,采购新鲜原材料,作料也用的好,绝不用地沟油和转基因食物。张老板喜欢研究菜品和食谱,有这份热爱才能保证食物的品质。张老板因为兴趣变成工作才能一直保持这份热爱。许多人是为谋生而工作而不是为兴趣而工作,这大概是大家共同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