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情歌王子”张信哲有首经典情歌《白月光》是这样唱的: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你是我,不能言说的伤,想遗忘却忍不住回想……”
我相信,任何一个心里有伤的人在听到这样的歌曲时,都会忍不住想起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它就像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道疤,不触碰还好,一碰一揭马上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但是,每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经历怎样的生活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年后想方设法去解除心里的这道沉重枷锁。但是,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如果此时的你正深陷其中,那我建议你好好读读这本名叫《爱与虐》的书。作者是一位有着十多年丰富咨询经验的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余灏,你所有的疑问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第一,作者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我”幼年时期的悲惨经历,讲述了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心理创伤,导致“我”从小到大内心都极其自卑,严重时还会自虐……这样的故事下,很容易引起有类似经历的人群共情。
第二,穿插了“我”和心理分析师谭先生从认识到接受他为我治疗,期间发生了很多“我们”之间的爱与虐场景。这部分内容有点像言情小说,但又不完全言情,中间辅助介绍了很多心理创伤的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既有故事情节吸引你不断往下看,还能学到很多心理学干货。
第三,相信很多人开始都不理解,为什么作者把谭先生写死了,而不是让”我“和谭先生历经波折后过上幸福生活?只有读到最后,你才会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最高级的疗愈不能光靠别人给予,而是自己内心拥有充分的自我肯定,以及会用新的思维方式,才能真的做到自愈。
原生家庭把“我”伤到体无完肤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街头随机采访的话,100人里不说有过半或更多,但起码会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来自没有那么幸福,甚至令他们感到非常痛苦、压抑的原生家庭。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细细品味这句话,说的不就是那三分之一的人群,说的不就是《爱与虐》中的“我”吗?
这本书里的“我”,出生在一个极其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对我不管不问,如果没有母亲护着,我甚至会被父亲扔出家门。
但母亲是个孤儿,和父亲的婚姻也不受奶奶待见,所以她受了很多苦。尽管她会在父亲面前护着我,但只要我跟她两人在一起时,她就会控制不住地打我,手上有什么就拿什么打,还不许我哭出来,否则后果更严重,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母亲因病去世。
由于母亲不到50岁就走了,父亲也不管我,为了生存下去,刚刚成年的我不得不去了南方流浪,独自艰难求生。那是一段如坠入地狱般的生活,我好几次差点饿死,还差点被人打死,而那些所谓的亲人,没有一个对我伸出援手……
正是这样撕裂的人生经历,让我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不合群都是轻的,晚上不敢睡觉也睡不好觉,总觉得身边飘荡着一个虚化的“人”在窥探我,内心的负能量大到不能承受的时候,会用自残的方式发泄……总之,一切的反常行为都在提醒我,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了。
分不清的爱与虐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反常,所以我开始学习心理学,试图把自己拉回正常的人生轨道。但是,自我挽救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起码当时的我没有那样的段位,所以我必须向外求助。
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心理分析师谭先生,也就是一直对我默默关怀和帮助,我却一度分不清对他是爱还是虐的谭先生。
更准确地说,在接受谭先生为我做心理治疗的前期,我对谭先生还是非常满意的。正是这种满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谭先生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觉。
比如,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孩去找谭先生做咨询,心里很不是滋味,哪怕明知他们就是合作治疗的关系,依然无法接受。
当谭先生涨了我的咨询费后,我又失衡了。因为他不是给每个人都涨价,只涨了一部分人的,其中就包括我。虽然谭先生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我拒绝接受,坚持认为他在针对我。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在正常人看来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情在我这却成了难以逾越的心结。于是,我开始在咨询的前中后阶段想尽各种方法去找谭先生的茬,一次次地试探和挑衅他的忍耐极限。
我以为这样做能得到快感,事实上也确实得到了短暂的报复快感。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整蛊并不能带给我真正的解脱和快乐,可惜那时已经停不下来了,这才有了后面谭先生对我发来失望至极的消息:
“你之前说你遭受了很多的磨难,但我现在已经开始不那么确定了。也许没有人伤害你,因为我觉得我就对你挺好的,但你永远都不认为我对你好,永远都对我不满意。”
看到这样的信息,我心里的愤怒也开始排山倒海,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口,最终只能用颤抖的手回了这样一句话:
我分不清楚爱与虐待
心理创伤需要治愈更靠自愈
从那以后,我换了另外一位分析师老木来治愈自己,与谭先生的距离也渐行渐远,好像慢慢把他忘了。直到半年后的再次重逢,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怎么处理应对分析中的“移情与反移情”?这个问题始终逃不开,因为我内心还想回到他身边。
这里科普一下,在心理咨询的长程个人分析中,“移情与反移情”是一件很常见甚至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解决之法主要看双方如何利用移情去工作,并在必要时候展开讨论。
一番交流下来,我和谭先生的谈话不仅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反而又一次被我搞砸了。
根据老木的分析,我和谭先生的潜意识里都有某种匹配的东西,很容易回到过去施受虐的模式中。那是我们之间独有的化学反应,他跟你在一起时需要时刻察觉自己的反移情。因为个人分析需要更多的是理性,而不是狂热的情感冲动。
我从心里认同老木的分析,但我从来不是个理智的人,我太渴望回到谭先生身边,哪怕仅仅是我付费他工作,这样我也乐意。
但是天不遂人愿,就在我还在思考着如何回去谭先生身边的时候,却在几个月后意外得知了谭先生英年早逝的噩耗。
我在他的墓碑前崩溃哭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不下楼、不说话,甚至连窗帘都不曾拉开,就这么昏天黑地、不分昼夜地熬了三个月。在我无比焦虑的时候,我觉察自己又犯病了。
我开始在分析时间之外不断给现在的分析师老刘发消息、打电话。开始老刘还会回复几句,也劝我不要这样做,可我听不进去,反而越发越频繁,老刘终于受不了我,拉黑了我跟他之间所有的联系,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我又回到了孤立无援的状态,但焦虑不已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一次必须靠自己救自己了。
因为几年的分析治疗做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学会向他人求助了,无论是谭先生、老木、老刘,或者其他短暂合作过的分析师。也是他们让我慢慢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人愿意给予你善意帮助的。
也是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与分离,让我知道了慈悲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住我这样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人只要听过几次或者浅浅经历一下,就会受不住了。而我面对一次次被抛弃,一次次至亲死亡的叠加打击还能支撑到现在,已经说明心理相当强大了。
想通这点后,我非常感谢每一位给过我或多或少帮助的分析师,也知道接下来的疗愈之路可以一个人勇敢前行,开始我的自愈之路了……
轻轻阖上这本《爱与虐》,内心感慨良多:人心真的脆弱吗?好像是的,一点点刺激和挫折就能让它滴血不止;但人心又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也未必吧,否则怎会有凤凰涅槃重生一说?
最好的解释,我认为还是作者在书里的这段话。无论你是否经历心理创伤,我们都可以共勉:
所有人经历过的创伤都是有价值的。你能更深刻去理解和共情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地理解,你的共情能力会比一般人深刻得多,因为你对生活、生命,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这就是这一本《爱与虐》,也是作者余灏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