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几位好友聚餐,说到了学区房,说到了孩子出国留学,说到了《小欢喜》,而这些无非是围绕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做中国好父母,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听起来挺可怕的,不但我们自己为自己焦虑,周围人也都在焦虑,你不焦虑就是不上进,就是跟不上别人的脚步,虽然这只是闲聊,但我能深深感觉到,我们人到中年,每个人都在和别人进行比较,原来温馨柔和的聚会,变成了焦虑会。
其中一位朋友,金融部门领导,按道理孩子上一个好一点的小学,应该不成问题,昨天他却去看一个位于高新区的学区房,说是买了后,孩子可以上高新系的小学、初中,听来让人诧异,因为他一直倾心于交大系,但好像这几年交大附中在西安高考中表现一般吧,所以他想让孩子上高新系的学校就不难理解了。再者,这位朋友从小只选最好的,吃饭要吃最好的,上学也是要上当时最吃香的专业,现在混的还不错,他也许想让孩子和自己一样,不能降低标准,努力拿到最好的资源,为孩子的未来提前规划吧。而在我看来,其实朋友有点着急了,也许有一种攀比心理吧。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实是孩子和父母,与其给他好的外在条件,还不如多给他一点爱,多规矩他的学习习惯,在我身边,那些上了名小学,名初中的孩子,到最后还是有很多考到了差一点的普通高中,这种落差,其实对孩子更不利。
还有一位朋友,自己是律师,孩子当时中考没考好,就只好让孩子出国留学,现在三年已满,孩子申请到了瑞士的一家世界排名前三的酒店学院。这也许是学渣逆袭成功的一个案例。当时孩子中考失败,他愁的不行,不得已才送他出国留学,现在看来,他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昨晚的聚会也是大家为了在孩子去瑞士之前的饯行宴。他就主张如果经济允许,尽快让孩子走出去,进行欧式教育,越早越好。对于他原来把孩子送出去,我们一帮朋友都是不支持的,各种说法,但他选择了坚持,现在看来,他是对的,但我对很早就送孩子去国外,不敢苟同,必定作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心智不成熟,如果他一旦走偏了,而父母又距离太远,无法管教,那将得不偿失,虽然他的孩子算成功案例,但不能作为典型案例。
大家在饭桌上也谈到了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小欢喜》,孩子小的说看了可以学习经验,孩子大的说从剧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中国家长的焦虑,中国孩子的无奈,可以看到,家长的控制欲会把孩子逼疯,让孩子用跳海来进行反击,同时,这种控制欲,也造成了婚姻危机,情感偏移,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在这里说到电视剧,再审视自己,其实也在犯别人一样的错误,身处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扮演者,电视剧只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让大家有所思考罢了。
一场聚会宴,各种生活态,散场后,我们还是会面对各种不同的生活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但我希望,如果可能,让聚会变回原生态,倾心交谈,多回忆美好时光,少制造焦虑,那才是最好的,但只是一种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