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是这样评价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电视剧《十诫》的:
我一直不愿意说某位电影人的作品具有某个特质,因为这无可避免地简化了作品本身。但对这部基斯洛夫斯基和克日什托夫·皮尔斯维奇的剧本,这么评论理应是合适的:他们的确具有一种很罕见的能力,能戏剧化地表达他们的观念,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它们。他们用戏剧化的情节呈现观点,并得到了一种新的能力,使得观众自己去探索情节内涵,而不是直截告诉他们。他们用如此炫目的技巧做到了这一点,你永远不能看出他们的观点,直到这些观念已如此深刻地直达你的内心。
今天要谈论是是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编撰的十个电视剧故事集《十诫》。这本书我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阅读过,不知怎么,这本书从记忆里跳出来了。有关《十诫》的电视剧和电影已经蜚声在外,无需多言。但是任何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最开始的形态都是文字。所以有必要就“文本式”的《十诫》借助不完整的记忆重新铺陈开来。这样的回忆就像一个并非太老的人爱以“ Long Long times ago ”作为故事的开头一样充满了故弄玄虚的味道。
《十诫》的故事文本内容总是以悲伤阴郁为基本色调。在故事文本的《十诫》中每读完一个故事,都需要人浮出水面呼吸一口空气。否则文字的阴郁就能将人淹没,潜入无尽的悲伤中。所以这本《十诫》的阅读难度不在于故事本身的理解难度,而在于营造的氛围。幸好我在不知愁的年纪阅读了,我有足够肤浅的快乐抵消故事中的悲伤。至于作者希望透过故事阐述的伦理却未必能进入人的内心。对于“清规戒律”并非人人都如圣贤般奉若神明。
对于一本已经将近有三十年时间之久的书,现在提及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样古老的故事从古至今翻捡出来都不会新鲜。之所以提及涉及到“悲伤”和“阴郁”的书,乃是因为对于当下的一些思考。三十年的时间足够回顾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词语逐渐消失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被人摒弃了。正如“悲伤”、“阴郁”、“痛苦”这些词语在我们的生活和日常中逐步的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快乐”、“进取”、“开心”和“感动”。可能我们现在翻阅各种渠道的新闻和资讯中,“感动”一词出现的频次是最多的。无论什么,都具备感动的成分在。如果在面对一种情绪和一件事时,没有正确的展示出“感动”的表情和样子,你----基本可以告别人类了!当然,正确的“感动”包括永远的热泪盈眶,永远的触及内心,永远的温情脉脉。我将这些称之为“时代的表情”。
我将“感动”这个词语定性为“时代的词语”。因为我们可能还需要面对这个词很多年。在个人生活中是不能提及悲伤和痛苦的,否则就是沉沦的表现。在这个万千变化的时代里,谁会把自己设定在沉沦的区间里呢?好的留下,不好的请走开。至于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我们用是否足以“感动”来做区分。在这个积极进取、脚步快过车轮的时代里,每一个人的脸上都要微笑露出八颗牙。这,不是流行,是标准。无论哪一个人,都内心渴望将自己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而不是之外。
那么,让诸如“悲伤”、“阴郁”、“孤独”、“痛苦”这些词语去哪里呢?莫非仓颉造字之时用错了表情,或是我们在理解上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如果照这样追溯源头过于漫长了。时代给予的处理方案非常简洁,也符合人性的需要。将这些“不好的词语”顺势遗忘,并一一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只有这样,时代里人们每一个人都会笑逐颜开。
我们对于“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的另外一种消减方式是必须落实到个人的身上,这些词语所代表的生活和展现是的内容都必必须是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套用一句俗语的解决方式就是-----“都是你自找的”。这样,这些“不好的词语”都有了罪责的背负者。其他人就更有了“快乐”、“积极”和“进取”的理由了。被人嫌弃的生活不值得过,甚至提都不要提。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用一种观念和方法是无法了解更多的本质性的东西的。正如无论到了何时,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还是会时不时产生以下的情绪,例如无人时的抽泣,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以及欲哭无泪的悲伤,还有扼腕凝眉的叹息。在我们的记忆中,恐怕印象最深的不是别人,反而是自己的“悲伤”、“孤独”、“阴郁”和“痛苦”的内容。这些记忆所代表的过往比任何一种我们呈现在脸上的微笑、喜悦和开心要更真实一些。当我们逐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时,这些被时代标记为暗黑的情绪是不是就会一一离开内心的圈禁而走到自己的眼前呢?
这些被这个时代遗弃的词语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便是“悲伤”,它也有一百万种的悲伤内容及形式。它不会产生感动,它只会默默的坐在一个人的面前,与一个人低声倾诉。它不会让一个人“永远的热泪盈眶”,它只会告诉那个人:眼泪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让眼泪流出来。
当我们试图去面对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时,才会发现这些词语所代表的生活要比之前所述的快乐、进取、积极和快乐要复杂得多。如果在我们的内心里只有后者这些词语的存在,可能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判断力。
也有人问:“生活,不是为我所主导吗”?是的,没错。任何一种生活都是人有关,也与人的选择有关。但当一个人选择的生活失去了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的部分后,剩下的部分也不见得就如你所想。正如所有的光都要以黑暗为参照才能显现一样。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过生活本身却具备这样的能力。生活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就在于它的完整。在每一个美好的意愿背后都存在一个相对丑陋的事实,我们不过是尽量绕行而已。
现在重新提及《十诫》的故事文本,是想提示有关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的存在。这些内容采用掩耳盗玲的方式是不能回避的。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我们缺少了挖掘和理解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的能力。以至于我们都认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都是非常浅显的个人情绪,同样,个人也是一个不值一提的词语。个人化的小情绪在大时代面前,都要成为滚滚车轮下的尘埃。当大时代的车轮飞速向前时,扬起的尘土只会让人觉得壮观。
在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故事文本《十诫》中是用故事来探讨这些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是如何吞噬一个人的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人如何在吞噬中再次重建自己的生活,人如何相信明天和理解命运。十个故事,这些故事中展现的人和生活,绝非是《故事会》中的故事那样流畅和不经思考。《十诫》中的故事每一个都是对固有生活的打碎。正如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悲剧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有的生活,每个人汲汲营营般的忙碌无非是想将固有的生活再次坚固起来,可是“意料之外”的东西都是出其不意的到来。这个出其不意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段回忆,有时是一个数学公式的错误计算,有时是一台机器。当然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还想表达的更多,不过采用了克制的方法而已。在故事文本的《十诫》中只是没有“感动”的成分在。这一点或许会给现在的读者造成阅读的障碍,或许要等到正确理解“感动”一词之后或是学会正确使用“感动”之后才会明白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所代表的巨大的生活动力,以及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热情在任何时候都不曾减或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或许在这个以“笑逐颜开的时代”里讨论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就是罪状。但是我还是想阐述这种正常的人类情绪。无论从苏格拉底开始,还是从柏拉图开始,在他们的理解中,这些被我们称之为“负面情绪"的东西都是再也正常不过的内容。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将这些”负面情绪”建构为我们的世界的一部分。
笑多了,肌肉会痛和变形。我不知道类似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这些词语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离开我们的生活的,在喧嚣的市场上,在热闹的广场里,在每一个伟大梦想的路演中,在每一个声嘶力竭的宣讲里,这些词语默然隐退了,连我们自己都不觉得。如果一个人愿意展示他或她的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时,他或她只会看到周围亮起饿狼的眼睛。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故事文本《十诫》中讲述的内容都不复杂,不过其中所代表的悲伤、阴郁、孤独和痛苦却不简单。或许是我们太久不曾接触这些词语,我们失去了理解这些词语的能力。这些饱含个人化体验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它是所有人的。正如名为《十诫》的书或是电影最早出现在1991年。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也正是那几年,在许多的巨变之后,人,开始慢慢回过味来了。我想这也许是这本故事集重要的原因所在。
我们创造的每一个词语都不能真实的表达我们,但是这些词语会尽最大的可能接近真实的我们。每一个词语的失去都记录了我们失去的智慧。当我们重新检视这些失去了智慧时,总是能在其中看到更多的惊喜。
是的,惊喜,就是失而复得或是超出预期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