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于是就由康有为先生的演说衍生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堪舆之术里面有说,富贵生来有命,人生来有富贵命与否,靠的是命运、风水、相、读书、遇贵人、积德等等,而且重要性还是不错的,凡此云云,不过为了说明读书的可行之处,至少对于一个读书时疲倦,不读书时怀念的人来说是如此般的。
苏轼在其作品《定风波》里面写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亦无风雨亦无晴。”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当我大学毕业时的心情,此情此景,最重要的就是天气,记得还在长春时,大雨倾盆,整个雨滴都快成线状了,而到了家里,先是天气微微凉,大有“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感觉,没过几日,太阳便变得傲娇起来,于是雨后的青山,便如泪洗过的良心那样翡翠、生动,贵州的天便来得格外鲜明,格外的蓝,和长春离别的季节里面的天气恰好对比明显,而我却不顾风雨,像个异乡人一样来回于这两地之间,或者面对工作了就是三地了,于是搭建起这些城市的纽带就是读书。
读书大抵是经过几个过程的,首先是启蒙教育,我估计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贵州最好的启蒙阶段便是学前班了,而于我是没有的,于是我就可以用留一个一年级来弥补了;其次就是小学阶段,显然我是读过两个一年级的人,于是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级生,口号这样喊“留级生,年年考试一百分,打开来看,零瓜蛋。”似乎对于我来说倒也是很符合的,小学七年,我读了五个学校,还算成功,至少在数量上大为可观;再有就是中学了,中学就是一个学校,平平淡淡地度过,平平淡淡地学习、生活;然后就是高中,我的高中显然是波澜不惊,但也算是刻骨铭心;最后就是大学了,我虽然知道这也许不是最后的学习生涯,但是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作别我的朋友、同学、作别这第十七年。
还记得一年之前我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句话“纵有青天白雪伴,南之西南是故乡。”还在自己的日志里面写到一路玉兰花开的时候估计我已经是一个干净的思乡人了,而今,当我深深的作别这个待了四年的城市,当我告别有的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朋友的时候,当我在追忆这十七年青春的时候,我知道岁月回不去,长春可以再相见,但是却少了当年的书生意气,却少了当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少了那些青葱的斗志,于是我开始怀念长春,怀念这十七年,也是第十七年。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算起,到现在大学毕业,我已经走过了人生三万多天的四分之一了,其中大部分的时间,也就是十七年我是在读书的日子里面度过的,抑或可以说我做了十七年的书生,不知道有没有养成书生气息,却学够了所有书本里面应该有的流氓地痞的气息。这二十多年里边,有接近四分之三的时光与书有关,即使是我强行扯上的关系,然后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长成一个不纯情的老男孩,是岁月沧桑还是人生百态、又或者是品相逐渐变好?这十七年里,有的人走进,有的人走出,在生命中打转的人还在徘徊,注定远去的人却已早已离开,造化弄人。
第十七年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这几样我显然还刚入门,就像大学学完了也就才刚刚开始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一样,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应该坚持的再咬咬牙,犹豫放弃的再坚持坚持,应该放弃的就放手,应该拼搏的就努力。不管生活有没有欺骗我,我将继续相信生活,或许正像泰戈尔说的“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未来的路。”
再见,这十七年,虽然没有像“学而优则仕”那样成功,却也在屌丝的路上走了很远很远,尽管我不知道能不能逆袭,然而生活要继续,读书要断断续续,养成人格魅力的路可能是遥遥无期。我相信就算是一万次悲伤,也依然还有梦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沙扬娜拉,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