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当今时代,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这为我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创新在提升人才竞争力中的关键地位。
创新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稳、引、培、评” 并举,优化实施启航学者计划、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项目,助推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创新实施未来英才计划,选拔优秀本科生作为预留师资。同时,持续推进多元评价改革,创新考核方式,以有温度的举措助力人才脱颖而出。体制机制的创新,如同坚实的基石,为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只有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束缚,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让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尽情施展才华。
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发展。南京大学在招生工作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建立长周期培养模式。选拔上,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教学中,实施“每生一导师” 制度,提供个性化指导;面向实践需要,搭建交叉育人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成长有其规律,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通过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的优势,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个性化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增强我国的人才竞争力。
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拓展人才施展空间。西安工程大学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一方面深度参与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另一方面,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打造跨学科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学科发展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深化改革,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新路径。通过紧密对接产业链、优化布局专业群、积极拓展就业面,实现产业发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融合互动,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只有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创新为要,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完善选拔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铸就人才强国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引领人才培养,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