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老师以“家国情怀”为话题,讲授记叙文阅读。意思大意是在阅读文本时要如何领会作者的这种情怀。
在讲授过程中他先让同学们观看中国24小时变化的微视频;然后请同学发言看完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震撼,有的同学说美丽壮观,有的说中国有浩瀚悠久的历史……然后老师稍作点评并提醒同学:在视频中有熟悉的镜头——家乡的画面。而后就解释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最后以打印的文本为例,稍作训练点评。打印的材料没有题目,只在多媒体课件上有体现,并且只是提取了一两个答案。
听完后感觉整个过程不是很流畅,牵强抽象的内容比较多。从学生做题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是不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
当了解了他用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抽象的情感时,我不禁疑问:记叙文阅读最重要的是作者情感的把握,即使家国情怀也是属于作者的情感体悟啊。作为读者不可能先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只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把握主旨。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然后揣摩出主旨,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让我讲授这个知识点,我会这么做:也先播放小视频(觉得他这个视频相当不错),看完视频也让学生谈感受,只是谈的内容有点不同。要求学生先描述印象深刻的画面,再用一两个词语表达看完的总体感受。(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动动笔,写下景写下情)
预设目标是:震撼,自豪,壮观,美丽,激动……(为什么会产生自豪之情?因为这是中华大地,是祖国母亲,我们国家有),如果今天你看到的是中华大地上满目疮痍的情景,又会是何感想?而有一天你要离开呢?或者离开多年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呢?
身为其中的一员,你想让自己的国家更美更强更富吗?那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农民,工人,军人,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该如何做?
我想通过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家国情怀的含义。然后再从文本当中去体会,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家国情怀的。这样,在答题过程中,主题就会比较明确。
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设想及预设的目标,再者: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在孩子身上看成效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是看不出来的,需要时间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