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假开始时,就想每天写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为。日记本也已经准备好了。可是暑假结束,返回学校时,那个日记本依然光洁如故。也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生活索然无味到写出来都是流水账。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害怕直面自己,直面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所愿所望之间的差距。第一次感受到害怕反思直面自己的恐惧。从世俗意义上的定义来说,我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位像蔡元培先生那样改良中国教育的人。在我看来,人活着追求的归根结底就是两个方面:有趣和有用。有趣就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有用就是找到证明自己价值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的事情,给人快乐、助人解忧)。而在我看来,教育学对我来说就是一件这样的事情。我对之深感兴趣并且认为通过它我能够帮助别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大四的我并没有热情洋溢、乐此不疲地研究教育学这门学问,而是无聊地虚度了很多光阴。我也不是像一些人那样,有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来打发时光,经常是打开电脑都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常常漫不经心地看着视频,心里还痛恨自己浪费时间而满怀愧疚。明明对教育学很感兴趣,可是却不能去专心学习研究教育学的学问。对此,我的思考是:一方面是因为我把教育学当成考研的专业,不免有必须学会学好的压力;另外一方面,平时对教育学的兴趣都是看一些课外书得来的,而这些书主要是不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把关注点放在现实问题的批判和解释、解决,给我一种愤青般宣泄不满的畅快感。可是,真的准备考研时,需要看的书籍都是专门的教科书,不免有些枯燥。而且让我更加烦躁的是那些陈述性的知识,比如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些内容绝大部分不是原理的理解与思辨,而只是事实的陈述,而且还要牢记于心,我又不想死记硬背,可是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来记住,不免感到烦躁。还有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认为我有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或许是对自己期望太高,或许是太看重别人的期待,所以我还是很渴望成功的。但是,或许是因为从初中成绩的名列前茅到高中的平平凡凡,心理落差大到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也变得不够自信。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失望,比起取得成功来说,自己更愿意不去失败。于是,对于一些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所以自己就宁愿拖拉、懈怠而不是积极去做,这样,当自己失败时,也就有理由自我安慰说:失败全是因为没有努力,并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感觉这样怯懦的自己可笑又可怜。
我终究还是写下了自己的恐惧,因为我害怕再继续拖拉,自己会浪费更多的时光、会更加后悔。很多时候,我追求真善美,可是却发现,面对“真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哪怕面对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哪怕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其他人都不知道。已经对自己失望了太多次,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不信任,怀疑的已经不是自己做某事时的方法不对、努力不够,而是自身的能力不足。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我否定的是我这个人的整体。
或许,我是庸人多自扰。生活还要继续,还是认真思考、认真做事,少给自己一些失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