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原生家庭这个词又被端到了大众面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都挺好》简直集中体现了中国式家庭的各种矛盾:顽固强势、重男轻女的苏母、唯唯诺诺、虚荣自私的苏父、自恃清高又盲目愚孝的苏家大儿子、恃宠而骄又啃老的苏家二儿子、备受忽视、冷漠又脆弱的苏家小女儿。随着苏母的意外离世,这个家庭的矛盾全部爆发出来,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漩涡里浮浮沉沉。
这一幕,凸显出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抚养我们的可能是爸爸妈妈,可能是爷爷奶奶,可能是其他亲戚,或者根本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很多知识、技能、习惯和处事方式,都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包括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处理我们的情绪和需求。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身上不可避免会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可能过于严厉,可能过于放纵,可能偏执狭隘,可能无法沟通........严格来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有缺憾是常态。
可是,有些原生家庭,简直是“有毒”,它把偏见和虐待,强加在儿女身上,给儿女的成长造成巨大的障碍,甚至是终身的伤害,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一本畅销书的书名一样——《为何家会伤人》。
原生家庭,有时候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伤害的源头。
01
正如苏母一样,有的原生家庭,表现为严重的重男轻女:“你是个女孩,以后要嫁人的,我们也只养你到18岁。”“你怎么能跟哥哥比呢,他是男孩。”这些三观不正的话语,还在如今的家庭中流行着,实在让人诧异。可悲的是,在长期父权社会的浸淫下,同为受害者的母亲反过来不自觉成了这种落后观点的捍卫者和加害者。
动则辱骂殴打,哥哥弟弟优先,没有新衣服,没有好吃的,甚至连学习资料也舍不得买。这就是“苏明玉们”的现实遭遇,而这些都造成了身为女孩的他们特别敏感、脆弱,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长期遭受原生家庭的盘剥,甚至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也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
从小接受不公平的对待,长大得赚钱养家,哥哥嫂子惹出事来她得四处奔波、兜底,母亲一碰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地找她解决,却不肯为无房未婚的她做一点打算。她屡屡陷在原生家庭里苦苦挣扎,想摆脱又摆脱不了,一直在咬牙坚持,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到这个无底洞。
还有的,女孩子在长期的虐待中养成了讨好型人格,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极低,只能通过不停给父母买东西来换取一点点“疼爱”。
这种失去自我毫无尺度的牺牲,不断拉低边界的行为,其实只为获得那份遥不可及的认可和爱。但事实上,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不是男孩的事实仿佛是原罪一样,让他们始终无法获得正常的关爱。
可悲的是,如苏明玉、樊胜美般奋斗出来的女孩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女孩因为资源的不均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被原生家庭长期拖累,过得并不如意。
02
有些原生家庭,母亲大包大揽,从生活日常到学习工作,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同时要求儿女绝对服从。一旦儿女做出反抗,就会招致她的拼命反对甚至是道德绑架。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自私懦弱的“妈宝男”,要么是没有自我的丧男生。
《都挺好》里的二儿子苏明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仗着母亲对自己的偏爱,他欺负妹妹,让她洗自己的衣服,一言不合还拳脚相加;他不停啃老,让父母给他买房结婚,让父母接济日常生活。
关键是,他还从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反正 " 那是我妈给我的。 " " 父母偏心那是他们的问题,与我何干?"实际上,被父母长期捧在手心里的他们,从未独立过,过度保护造成他们心智上的迟钝,无法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而前段时间引爆舆论的演员朱雨辰则是另一个典型。
他的母亲坦言:“我就是要把朱雨辰养成一个妈宝,朱雨辰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朱雨辰作为一个演员,长时间在外拍戏,可是即使是住酒店,我也要跟着在酒店给他亲自做饭,还每天命令朱雨辰必须喝我熬的汤,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当主持人试图说服妈妈,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时,朱雨辰妈妈变本加厉:“我没有自我,不需要自我。”
这样全方位无死角的“爱”让朱雨辰痛苦不堪,已经39岁了,没有婚姻,没有女友,朋友也很少,缺乏自己的生活,没有办法独立,整个人丧得不得了。
每个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就,不断远离的关系。唯有离开原生家庭,一个人才是真正独立的人,才能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这个时候,父母过度的干涉和控制,就成为了儿女成长的拦路虎,不仅会大大恶化亲子关系,还会扼杀儿女的“生命力”,培养软弱无能的妈宝男或者无欲无求的草食男。
03
苏珊·福沃德博士曾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写道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那么,认识到原生家庭的“毒害”后,我们如何摆脱这种不良影响对今后生活的伤害呢?
首先是发泄愤怒和释放悲伤。不要为了维护家的完整性,而把伤害憋在心里。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之一,无论是愤怒、害怕、悲伤,说出来,喊出来,就像堵住的水流往外喷涌一样,内心才能开始平静。
接着是整理你的观念,摈除原生家庭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初认知世界的观念,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若不经思索,那么,你很可能活得像你的父母。这也是深受性别歧视的女性又习惯性地歧视女儿的原因。
但人是有可塑性的,通过教育和思考,你可以把错误的观念从头脑中抛弃出去,终止这种恶性循环。
然后是自我界定。无论受到什么样的伤害,你都有保持情感完整性和忠于内心想法的自由。这是身而为人的权利,你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你和父母是相互独立的。
父母和孩子有各自的责任,不用把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包揽在自己身上,只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对于给其他兄弟姐妹兜底的无理要求,必须坚定地说不。
如果可能,与父母加强沟通和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面谈也好,写信也好,目的要让父母知道他们曾经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当然,这需要很多准备,也有一定的技巧。
如果实在无法沟通,最后的底线是:和这个家划清界限,不要让有毒的原生家庭侵蚀你健康的生活,妨碍你健康的成长。在新的家庭里,你可以享受到温暖与关爱,修补原生家庭的伤痛。同时,不断反省自己在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不要延续原生家庭的缺陷。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孝而不顺,是你给我恰到好处的爱、不费力的付出、得体的退出,而我回报你同等的感恩与尊重。互相尊重、彼此独立才是解开原生家庭的死结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