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推荐一部豆瓣评分8以上的电影——《少年斯维特的奇幻旅行》。导演 让-皮埃尔·热内曾执导过《天使爱美丽》。
年仅十岁的斯维特(S.T.)住在美国大西部,某山脉下的牧场上。父亲是个高大威武的西部牛仔,喜欢驾马扬鞭挥舞,话却不多。略胖但保持五分风韵(有点像樊胜美)的母亲是个生物学家,一心研究生物种属。他还有个弟弟和很普通的姐姐。
十岁的ST是个天才,他发明了永动机,这是当时很多博士后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然而,像许多电影中的少年天才(如谢尔顿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的)一样,ST与同学格格不入,让“冥顽不灵”的老师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父亲更喜欢弟弟,姐姐觉得他神经病,母亲也因整日研究生物忽略了他。
这一些让他感到孤独。
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总笼罩着负罪感——他和弟弟在玩枪的时候,弟弟不幸中弹身亡。虽然这只是个意外,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他发明了永动机并获奖,远在美国东部——华盛顿特区的某知名学府邀请他去做演讲(更准确的说,是邀请他父亲做演讲,因为学府的负责人一直以为发明永动机的是他父亲)。
为了离开大西部的孤独,瘦小的st背着家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爬上了去华盛顿的火车(运货的)。
从西到东,隆隆的火车,穿过草原,越过山脉,横跨整个美国。一路上,形单影只的ST没有获得“解放”,他读着母亲的日记思念家人,因为害怕床下露着大牙的南瓜灯而尿裤子,希望能跟在卧室听火车声音的小男孩换个角色。然ST已经上路了。
善良的孩子终归是幸运的孩子。
ST碰到了一个老炼铁工人。当问及为何ST会有一个和“麻雀”同音的名字,ST说,母亲告诉他,生他的时候,一只麻雀撞死在厨房的玻璃上。那个慈祥的老人说:你母亲肯定骗你的额,难道她是在厨房生的你。
老人也讲了一个他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一群南飞的麻雀中,有一只受了伤。他独自留在北方过冬。很多树木拒绝他借树叶取暖的请求,唯有松树同意。上帝为了惩罚那些拒绝麻雀的树,就让她们一到冬天就凋落,唯有松树常青。
虽然已经到了不再容易感动的年纪,可是听了这个故事,仍然很暖心。大概也是因为是个慈祥的普通老人讲的吧。 年龄和阅历让这样的“鸡汤”更有说服力。
正在为之动容的时候,ST说,你奶奶肯定骗你的,因为松树树叶隔热度不好啥啥的,所以松树最不适合麻雀筑巢。
当时已经喷涌出来的情感立马收住了,感觉ST被谢尔顿附了身。
ST在路上还遇见了经常让别人搭便车、喜欢在这些路人上下车的时候合影留念的货车司机、大腹便便拿着警棍却在ST遇险的时候鼓励他抓紧的美国警察蜀黍……
美国电影总是在搞笑中传递着温情。
终于到了学府。ST本以为自己可以接触到渊博的知识,没想到学府负责人只是在消费ST——年仅10岁,就发明了永动机,ST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负责人拉着ST接受接二连三的采访、节目录制等等。ST成为一个提线木偶。他并不开心。
这让我想到了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媒体和特朗普互相利用,互相消费。美国媒体并不关心政治,他们只关心收视率和报纸的销量。就如同学府负责人和那些采访ST的媒体一样,他们不关心学问,只care爆点。
在接受一个电视节目采访的时候,母亲出现在了节目上。并对ST说,弟弟的死只是一场意外,ST不用内疚。ST听完后终于露出了孩子该有的笑。
在我印象中,这是ST第一次笑得这么真心。
身材魁梧的爸爸戴着牛仔帽狠狠揍了主持人一拳,背着ST,领着妻子回了西部的家。
ST心怀愧疚,但没有《追风筝的人》里的男主角阿米尔来得深刻。父母亲的话,让年幼的ST释然,最后回到了父亲的背上,母亲的怀里,而阿米尔是自己救赎了自己。(附《追风筝的人》里最经典的两句话: 为你,千千万万遍;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外人,还好,涉世不深,内心善良,谈不上“赎”!于自己,倒是一直在“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