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
杜甫祖父杜审言,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极其崇拜,曾赞“吾祖诗冠古”,自称“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曾任武功县尉等职 。杜甫一生坎坷,青年时数次漫游,是孔孟思想的继承及实践者,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贯穿于全部创作。
杜甫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推陈出新,主张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现诗存1400首左右,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对中国文学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郊。公元221年,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
锦官城:成都别称。
柏(bǎi)森森:柏树高大茂盛。
自春色:自为春色。
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出师表》所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频繁:频烦,多次烦劳,反复咨询。
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后辅助刘备和后主刘禅开创帝业。开济:开创、治理。
老臣心:“鞠躬尽瘁,死儿后已”之心。
出师未捷:指“兴复汉室”的理想没有实现。身先死: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取胜,后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其年八月,亮病死,年五十四。
译文:
哪里能找到丞相祠堂?在锦官城外柏树茂盛的地方。
碧草映照台阶自为春色,枝上的黄鹂隔着树叶空自鸣唱。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鞠躬尽瘁。
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已离世,常使天下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
此诗为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次游诸葛亮庙而作。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开篇自问自答,与诗题照应,这一“寻”字有两种意思,一指地理位置不知在何处,要去寻找,另一层意思指诗人内心的追寻,诗人对诸葛亮是无比敬仰的,诗题直接以蜀相为题。更是表达了丞相已在心中。“锦官城外柏森森”作为回答。后半句写景,诗人所见之景,“柏森森”三字突出了环境的幽寂、肃穆。庄严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写景,碧草映阶,春草自绿,黄鹂在枝叶间空自啼鸣,上半句写静景,下半句写动景。动静给合,错落有致。诗人此时是无心欣赏的,此时的心情也是沉重的,“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诗人此时为国家统一而担忧,美好的春色只是更反衬出内心的悲痛。春色愈美好,内心则愈悲痛。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联用典,刘备三顾茅庐,问安天下之大计,两朝开济,忠心耿耿。寥寥数字,已尽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及高尚的品德。巧妙以数字为诗,且对仗工整,又极符史实。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深表痛惜,其情真挚悲壮,催人泪下。王嗣奭《杜臆》卷四评:“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 流千古英雄之泪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此诗设问自答,情景交融,歌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士未酬的感伤之情。诗风“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参考书目:《杜甫集》杜甫著 张忠纲解读 袁行霈 主编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