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金字塔原理》,一本曾经让我忽略的好书。
由于翻译的缘故,或是中西方表达的差异,这书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
我第一次只读到一半,实在绕脑,便放弃了。我觉得金字塔结构不就是总分总结构嘛,中学语文早就学过了,作者罗里吧嗦讲一大通,真是故弄玄虚。
后来偶然的机会,我突然意识到金字塔原理,并不是简单的表达逻辑,而是一种思考的逻辑。原来我以前根本没读懂它的强大,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帮人构建一种结构化思维。
有了金字塔结构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便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在讲解内容时,我们便知道如何表达内容。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这种结构呈金字塔形状。塔尖是中心观点,下面是几个支持中心观点的分论点,再下面是分论点的分论点,层层延续,像金字塔一样。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要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做?
拿起笔,或把手放在键盘上,却迟迟不动,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写。于是你顾不了那么多,跟着感觉写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后写出来的内容,逻辑不连贯,前后不搭调,你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如果你懂金字塔原理,便知道写文章最好是先理清思路,搭好框架。这个框架清晰地展示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它的形状就像一个金字塔,上面是中心思想,下面是分论点。如果你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再写分论点的论点。
好了,文章框架有了,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找资料,创作内容。因为有框架的指导,你不会写跑题,也不会卡壳。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表达逻辑,它有个原则是: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把结论观点亮出来,让观众听明白。因为作者是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写的多是咨询报告类文章,所以需要在第一时间亮出观点,让客户听懂问题。
我们平常写文章,不一定要结论先行,可以先做铺垫,最后再把观点亮出来。但如果是应用文写作,最好还是先把观点直接亮出来。
金字塔原理作为一种表达的结构,对于不擅长表达的人来说,是一把利器,帮你快速理清思路。但很多人对于金字塔原理的理解,仅限于写作表达上,这真是暴殄天物,把牛刀当作杀鸡刀。
金字塔原理真正吊炸天的威力是结构化思考。
想象一下,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你会怎么办?
我敢说绝大部分人会选择逃避,或是交给其他人做,因为你没有经验,从来没做过,就认为这不是分内之事。
但人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就得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越难,价值就越大。
好了,你学过金字塔原理后,便知道问题也是由很多小问题构成,这些小问题零零散散地分布在金字塔的下层。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问题拆分成许多小问题,然后对这些小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找出更多的细节原因,最后再总结归纳。于是问题便搞明白了,解决方案也出来了。
写作表达是自上而下,结构化思考则是自下而上,进行总结概括。
简单来说,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未知问题时,就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收集来的资料像一盘散乱的棋子,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整理这些资料,通过演绎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然后按照金字塔的结构,自下而上地罗列出来。
于是,散乱的资料有逻辑关系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也出来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冯唐把金字塔原理比喻为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喻很恰当,金字塔的中心论点是一,分论点是二,二生三,如此延续,连绵不断,形成庞大的金字塔体系。
掌握金字塔原理,不仅要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还要会从三回到二,从二回到一,找到道。
简单来说,当你遇到陌生问题,大脑混乱时,你要罗列事实,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把事实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当你心里有结论,思路清晰时,就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把内容分门别类地表达出来。
【文/范一田,所有地方都叫“范一田”,如果有用,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