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之十《秋水》
《秋水》共分七章,主旨是世间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最好的处事与处世态度就是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然后顺应自然。
俗话说,最难的是认清自己。就看本篇第一章(本篇最主要的章节)说的河伯(河神),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即岸)渚(即河中沙洲)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高兴了没多久,当他看见“北海”时突然傻眼了,望洋兴叹之后觉察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在北海若(北海神)面前狠狠地自我检讨,同时向北海若请教关于“大与小、贵与贱、为与不为、以及为何要以道为贵”的问题。
说到大与小,北海若认为毫末不足以定至细之倪(即端倪,限度),天地不足以穷至大之域,二者是互相转化(原文用词“谢施”)的;
说到贵与贱,北海若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即万物自身)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即借助外部事物来判断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感受)……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即固定不变)也;
说到为与不为,北海若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夫固将自化。行事不要受私欲、狭隘、短浅、做作这些偏执思维的影响,要和大道相合,万物原本就会自然变化的。
说到以道为贵,北海若说天(即天机、天命)在内(即内隐),人(即人为、人事)在外(即外露),德在乎天(即不失自然)……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同返)其真(即纯真的本性)。
北海若以一个智者向河伯阐明了当中的诸多道理,为河伯也为世人解决了关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的疑问。
我认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虽然显得孤陋寡闻和目光短浅,可是如果他在赞叹北海之美后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心态,不自卑和妄自菲薄,懂得大道之理依然持守本心,那么这种心态就没什么不好。东施的愚蠢和可笑在于效颦给他人看,如果她不张扬,只在心里认为自己很美并且快乐做人,难道你不觉得她可爱吗?一个人在纷乱复杂的俗世里可以保持这种心态,自己常常给自己灌鸡汤,这没有什么不好。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看不起人等等,这些以为自己最美的心态才是有害的,是一碗有毒的鸡汤。在本篇第七章里,庄子借惠子之口说了最有名的那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顺应自然之道,坚守本心做自己,我的快乐与他人何干?他人的快乐又与我何干?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不要以人事毁灭天然,不要以造作摧残性命,不要以贪得追求名声。所以他以神龟作比喻,宁愿曳尾于塗中(即泥巴里),也不愿死后藏之庙堂之上。没什么比活的自由自在更好的了,何必贪求虚无的功名利禄呢?孔子说君子不器,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孔子的话是有个没说出口的前提(不在此赘述),而庄子才是彻底的不屑去做。不要以为庄子追求活的洒脱,他就怕死。他一点都不怕。明乎坦塗(同途),故生而不说(同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他说,生与死之间是一条坦途,所以不悲也不喜,开始(出生)与终止(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节点,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你也赞同,放得下种种不舍,能将生死视为坦塗,汝何所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