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以与知者无一二三
通讯录里的好友上千,仅仅翻阅他们的朋友圈,可能就不知不觉占用掉大半天的时间。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微信朋友圈是你和他们仅有的联系。
毕竟现在的社会背景下,点赞即联系。
而如果你和我一样用过微信的“半年未联系”功能,你会得到一个吓死你的数字。
1.
地球上但凡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为婚姻家庭,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制定的法规,可翻遍法典却难以找到关于友谊的法条。
我们都会选择与自己相像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是大脑中时刻出现的血液流动模式,也许是因为物以类聚的社会趋势,“要团结起来,我们就需要有共同的敌人”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古乐朋如是说。
友谊不过个人之间的事,而且两个人一旦成为朋友,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远离群体,对外界的意见漠不关心或者充耳不闻。这种朋友圈常被人们冠以‘一类’、‘一帮’、‘一小撮’和‘一党’之类的名号。
还记得中学时代的好友吗?那个时候你们一起讨厌其他班的女生,一起针对过某个也许并没有什么大错的人。看到那个人唯唯诺诺,可怜兮兮的样子,你心里升起一阵同情,却又在好友面前故作冷冰冰的姿态,表示你自始至终都会和好友同仇敌忾。
“一段友谊总会带有一丝共谋的意味,”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 Nehamas)说。“我们俩在这边,别的人在那边,不论他们愿不愿意,我们都会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要加入我们的党派,我们可以说,不行,抱歉,这位置有人了。这是我们给朋友留的。
但可惜这位朋友,也许并不把你当朋友。
2.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阿卜杜拉·阿玛图克(Abdullah Almaatouq)和同事最近证明,人们对于谁是自己的朋友判断力欠佳。
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要求84名大学生在同学中指出谁算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他们发现,有半数的人都没有相应地认为,对方也是自己的朋友。
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所表现,一项研究显示66%的友谊都是单方面的,就好像是是“单相思”。
老一辈人总是感叹,现在人生活不如以前那样,邻里家家户户,和和气气,逢年过节都还互赠点心。现在人更倾向于点赞,表情包来表露自己,似乎以为”一图胜千言“,聊天就是斗图。
友谊的世俗化演变,似乎已然将我们带入到了“泛友谊”时代,也就是人人皆可随意对他人以朋友相称的时代。
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成了“口惠性友谊”,也就是说,我们在称呼上对他人冠以“朋友”的标签,却从不履行朋友的责任和义务。
小地瓜给我分享过一个她自己的故事:
小地瓜刚刚上班,有个曾今的朋友开了个服装店,她一门心思想去给朋友捧场,于是特意去买了一套上班穿的正装。
“晚上去的,总共花了七百,这是我当时买最贵的衣服。”小地瓜说。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发现,衣服已经褪色了,外套和裤子还不是一个颜色。
后来,我知道这就叫“杀熟”。
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定价,成为消费品,用更加流行的话说,叫做“社交货币”。成年人之间非常流行“利益”这个词,这或许是成年人对事对人的唯一标准。在他们心里也有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如果你想要维护和我的感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护好我的利益。
我以为我们是朋友,没想到真心喂了狗。
3.
友谊还惊人地脆弱。根据对540名参与者进行详细调查,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测定,人们每隔7.2个月,或以将近一年两次的频率,会与自己社交圈内的一人闹僵,而其中40%的关系破裂在一年后都依然没有修复。
生活在文明火山口上的人类,不仅对他人“不能确定他们将会做些什么,他们会对一个人的行为做出什么反应,说不准他们是敌人还是朋友””(鲍曼,[2001]2002:104),甚至对自我本身也不断发出“我是谁”或“我们是谁”的追问。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不得不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不懈努力:人们之间共同相处的秩序是如何可能以及是否可能。”(埃利亚斯,[1987]2003:9)。
诚然,所有友谊的高尚这些都与生活所必定包含的软弱和丑陋纠缠在一起,友谊也无力完全勾销人性的卑俗,而只是揭露人性卑俗的所在。
沉沦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无论其如何殚精竭虑,结果往往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那些劳神之事仅仅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虽然许多人已竭尽全力但却还是与他们所欲求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体性生存已然深陷于似乎没有尽头的手段链之中,生活与生命意义的空虚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情感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焦虑和不安。
在现代社会的“铁笼”中,人们尽管享受着富裕、舒适的生活,但却很少能够体验到终极目标的安宁,相反在追逐目标的征程中不断迷失自我,扰乱了内心的平静,甚至厌恶自我之所是。
《艋舺》里说:
“意义是什么?我只知道义气,不知道意义”。
当我们谈论起友情,本该是关于相互陪伴,关于相互扶植,关于相互付出,关于同甘共苦,关于同生共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珍视的朋友这样真诚相待。
年岁越长,人心越复杂,交往越淡薄。双方的用情永远无法对等——你的真心会被人视如粪土,而在别人的期待里,你也未尝不是冷漠薄情。在朋友难过失望的时候,我们或许也从某种程度上辜负了他们倾诉时的一片真心,更别提代入和理解他们彼时糟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