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抑郁症,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热词,也是一个无形扼杀人类的凶手。
(“抑郁”话题都把知乎小管家慌忙引了出来)
除了要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困扰,还要忍受着周围人“好心”的劝诫,各种由于不理解带来的“讽刺”。
“你要坚强起来,这算什么事。”
“你得开心,你的情绪就会好。”
“还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我承受的苦,可比你多了。”
“你这年龄能有多大的事。”
……
曾经听人说,对一个抑郁症病人说“你看你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高兴的事呢,你为什么不高兴?”就像是对一个哮喘病人说“你看你身边有这么多氧气呢,你为什么喘不上气来?”
你看向窗外,你想着抑制自己从这里跳下去,而别人以为你在看风景。
爸爸妈妈说,他们除了愁吃愁穿,什么都不愁。
我想,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剩下的什么都愁。
是什么在扼杀着我们,让我们在高压力的堆积下拥有各种的心理疾病——家庭,社会,疾病又还是自身期望?
在这个科技先进的时代,我们通过网络的确更加便捷开阔了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繁华的城市,看到比我们优秀更多的人。从中而来就夹杂着一种自身的期望。父母和周围的目光在不断告诉你,你达不到某个高度,你这辈子就一事无成了。
那天,你在学习方法上久久找不到突破口,“离他们的期望值越来越远了。”你心里焦躁的想着。你陷入了无限沉思,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无趣生活。
那天,你得了无法治愈又看起来不严重的慢性病,一天天吞噬着你的身体和精力。“病哪有那么严重,你心里在作祟罢了,不想学习也得继续学。”妈妈每天看着萎靡不振的我,总是这么说。你陷入了泥沼,从此天空里再也没有一片晴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子过得苦,就更使得门门户户都一家亲。如今在金钱和权力的控制下,真情越来越少,忽然在生命中出现一个了解你又待你好的人,在你的心里她就如林间清爽的风一般吹过心头。
那天,她头也不回的消失了。你沮丧地想着,“我这辈子再也找不到如他一般的人了”你陷入了孤独,整日与恐惧作伴。
两口子不合,一个屋檐僵持不下。家庭支离破碎就罢了,吵架,不合,对彼此的怨气都要写在脸上摆给孩子看,仿佛想要让他知道,你看看你的爸爸/妈妈可真坏,你以后可不要嫁给这种人。两个人形同陌路和孩子又有什么关系。他们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自己享受着各种情绪在心里的堆积。你的确会一有时间就去陪孩子,那你没时间的时候呢。
那天,作为孩子的他,只能用刀子来宣泄情绪,还好,血液还在陪伴着他,该窃喜还是该觉得自己悲哀,他不知道,他也不敢告诉任何人。
“妈妈,我感觉我得了抑郁症,你能带我去医院看病吗?”
“怎么了,小孩子能有什么事。你是不想学习了?还非要这样,如果不是,那你们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烦恼?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你们吃的苦太少,都已经没有应对现实社会的能力。”
是啊,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吃的苦真的是太少了。
最近总在知乎上看到很多,抑郁症自杀的例子。
从来没有这么心疼过一个人。他们是得有多失望,精神得有多麻木,心底有多少恐惧才能够想迫切的离开这个世界。心里承受的够多了可为什么还要继续接受着外来的语言攻击。哪怕就是一句“你想开就好了,开心一点。”这样热心却又真的于事无补的话语。
“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爱情里是这样,放在抑郁症这里也同样适用。
局外人的理解,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可能才不算是攻击的行为吧。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看到抑郁症朋友的痛苦,恐惧,无助,我们自己也手足无措。如果他们愿意说,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倾听。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让他知道,无论你的世界有多阴暗,梦里有多可怕,都有我在。病,安慰是无法痊愈的。鼓励,同样也是。少说少做。但还是希望他的每一段黑暗,都有你无声的陪伴。总感觉陪伴是一个很俗套的词,不如“我在”来的更亲切。那么,希望他的身边,一直,“你在”。
抑郁症就像是感冒一样,你既不能轻视它,又不能过于重视它。
不能轻视,是因为你要去接受治疗,包括去接受正规心理医生治疗。
不能过于重视它,是因为当过于重视时,痛苦就会更加放大,我们就会面临更多的折磨。
不希望再有更多因为呼声太高而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消息,不希望人们再对抑郁症有更多的偏见和不理解。
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抑郁症合理重视起来,希望每一个难熬的日子都会有一个给你带来安全感的人,一起度过。
也是时候该点明文章的目的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抑郁症,这是一种疾病,而不是源于矫情。
我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紧紧拥入怀里,只是陪伴只是拥抱。哪怕于事无补,也总比语言暴力来的强。
路终归要自己走,自己的选择权也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到底抑郁症该怎么痊愈,也只有自己说的算吧。必要时请一定向他人求助。如果被诊断为抑郁症,请一定向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求助。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是谁都需要承认自己的脆弱。只希望少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就好。
抑郁症患者,只是一个精神异于你我的普通人而已。
也请你不要,不懂,就语言攻击。
没有谁可以因为不同于大部分,就需要被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