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本章名言:
做事: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制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用人: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识人: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谈古:
本章前半部分主要在讲礼,名,分。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古代的种种制度和规矩。治理国家,管理万民,从古至今,靠的就是那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
之后开始主要讲述韩赵魏齐之间发生的事:
智宣子立瑶为后,瑶贤而不仁,他在宴会上开其他国君的玩笑,又向韩魏赵依次要求土地,韩魏勉强应允,赵襄子不愿意。智伯带韩魏兵卒攻打赵。
赵襄子逃亡,不去城墙厚的地方,不去仓库充实的邯郸,却选择去民心所在的晋阳。
智伯得意时,他到臣子絺疵观察韩魏国君有忧色,知道他们会造反。后来见他们出去时脚步匆匆,知道智伯把事情泄露了。絺疵认为智伯不值得辅佐,请求出使齐国去了。
后来赵与韩魏密谋,围杀智伯,使其族灭。
项羽岂不是也做过和智伯一样的事,不听范增的劝告,泄露告密者的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败亡。
三家分智伯之地,魏文侯尊贤爱人,处事得当,愈发强大。
齐威王贤明,周室衰微,诸侯不前往朝拜,唯独威王前去,在天下间名望大增。
齐威王不听信身边亲信左右的片面之词,考察各地大夫,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臣子们因此都努力做好份内职务,而不是只顾着阿谀奉承。
由此,齐国威震天下。
文章开头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其实是在为即将拉开序幕的礼崩乐坏时代作铺垫,没有了制度,就只能靠斗智斗力了。
有制度,遵礼义,天下安。
没制度,坏礼乐,天下乱。
名人小故事:
田子方
富贵骄人还是贫贱骄人?
大家多认为富贵骄人,有钱有势,然后盛气凌人。
他的观点却很有趣。
他认为富贵者骄人失去富贵再难以得到。
贫贱者骄人拍拍屁股走了,啥也没损失。
所以他说富贵者不敢骄人,贫贱者才敢骄人。
这该是一种奇特的讽刺吧。
子思
这位是儒家的大佬,根正苗红,圣人孔子的孙子,师从曾参,他的门人又是亚圣的老师。
他在卫国做事时,提出选贤用能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在政事上,他提倡君主不应该独断,群臣应该积极献策而不是唯唯应诺。否则上行下效,国家上下自以为是,君暗臣谄,不可以接受理性的建议,国家危矣!
由此可见,当时的儒家活泼有生机,断不是后世腐儒。
聂政
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为母亲守丧后独自刺杀严仲子的仇敌韩相成功。
为了不连累姐姐,毁容自杀。
聂政这样的豪杰,很适合做朋友,绝不会让你失望。
但像这样的豪杰往往因为一时意气,不顾国家大局,同意被坏人利用,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豫让
没错,他也是刺客,而且很酷。
他是智伯的臣子,先假扮刑人在赵襄子厕所中刺杀他,失败后漆身吞炭在桥下埋伏,被发现后被杀。
他自身有才华,如果假意投诚,在赵国任职,很有可能被重任,可以为所欲为,更方便地刺杀赵襄子。
可他却说:如果做了赵的臣子,又意图谋杀,就是有二心。我现在这样做事极其难,就是要为了给后人做个榜样,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感觉刺客都挺天真的,豫让哪里知道后世子孙们不但不以“怀二心”为耻,还给自己找了不知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吴起
吴起是个悲剧英雄。
吴起一开始曾参身边,因为母死不奔丧,曾参和他不再往来。
为了成就伟业,在鲁国杀妻求将,大破齐师却被被人诬陷对鲁国不利,为防获罪逃往魏国。
到了魏国,被评为“贪而好色,善于用兵”,因此当了将军。
在军队中,和士兵同吃同睡,不骑马,自己背粮食,与士兵同甘共苦,亲自帮士卒吸脓疮。因此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
可惜终究因为功高震主,不能位极人臣,最终又被诋毁,被魏武侯猜忌,逃亡楚国。
到了楚国,明法令,远公族,养强兵,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使得楚国强盛。
却因为锐意进取,损害了原本楚国的既得利益者。楚悼王一去世,就被那些贵族杀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像吴起这样才能,为了功名事业穷尽一生,付出一切,战则胜,在哪个国家就能保护哪个国家,还是难逃谗言,难逃一死。
岂不悲哉!
吴起的故事应该给女生们一点启示,和功名心太强的男人在一起应该小心一点。
论今:
罪恶能够在暗处进行,却害怕媒体曝光,这其实是礼名分的延伸。无论做坏事的人多强大,也不敢违背天下人所共同认同的道德法律观念。
在网络时代,时常有媒体爆出社会中的一些不法不道德的丑闻,往往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人人不耻。这也是有违礼制,天下公击之的一种表现。
相对而言,絺疵那样直谏不行,则远走他方的行为倒是值得我们学习。求同存异,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才德之分
才德皆全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
这是司马光在文章中对于人的分类,想要把人分清楚属于哪一种实在太难。具体这个分法有何意义,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与其着重于看人,不如努力自修吧!
以上就是关于《资治通鉴》周纪一的浅读,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