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苏北农村,随着时代变迁家里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由过去的土坯厢房到红砖瓦房,再到现在别墅式庭院。农村住房的变化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一个缩影,映射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按照农村习俗,我父母结婚不久与我祖母、叔叔分开,另立门户生活,分到一间土坯搭建的朝西厢房。房子低矮潮湿,冬冷夏热,冬天室内滴水成冰,必须生火盆才能坐得住人;夏天西山太阳炙烤,酷热难耐,三伏天室内温度在40多度。厢房既要做饭又要住人,还要放粮食,两个姐姐的出生,使房子显得非常拥挤。在外公支持和帮衬下,我们决定选择一个新地基建新房子。
新房子仍然是土房子,在几块门板之间填上黄土,用一种叫“夯”的工具把黄土捣实做成墙壁,把自家种植的洋槐、梧桐等树木作成房梁,把芦苇制成屋把铺在房梁上,在屋把上面铺上厚厚的几层麦杆。土房子高大宽敞,墙壁很厚,屋顶为麦杆,冬暖夏凉,但也有缺点,地面容易起灰尘,时间久了墙壁时不时的掉下土渣,芦苇屋把、屋顶麦杆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这个土房子比起以前厢房住得舒服多了,我就出生在这里。
房子建好不久,农村开始实行土地生产承包责任制,母亲在家辛劳耕种,父亲在外跑运输,家底逐渐丰厚,父母有了建瓦房的想法。为了节省开支,建房材料大多是自己准备,父亲驾驶大拖拉机从县城采石厂拉回一车车石头,房子地基全部用石头砌成;从乡砖窑厂运回红砖,我们姐弟三人帮着从车上往下卸,即使手掌磨出血泡也乐此不疲;房梁买的是上好的笔直松木。86年8月在全村赞叹声中,我们第一个建成红砖青瓦房子。高标号水泥地面,水泥勾芡外墙壁,白石灰内墙壁,宽阔的廊沿,实木玻璃窗户,房子高大气派、宽敞明亮。我在红砖瓦房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从这里走进了部队。
时间一晃而过,到2006年老房子为我们家庭挡风避雨20年,不少处墙体开裂、屋瓦损坏,遇到梅雨季节地面湿滑难行。父亲想重新建房子。当时我是部队营职干部,工资不高,在部队驻地省会城市没有自己的住房,但考虑到家中实际情况,同妻子商量后咬牙支持父母想法。我和妻子拿出婚后几年的积蓄寄出老家,父母自己也凑了一些钱作为启动资金。从2006年开始父母拖着病病怏怏的身体日夜操劳,把红砖瓦房拆掉,在原地基上建起一栋三层小楼,拉起院墙,整个工程直到2008年才全部结束。楼内按照商品房标准进行装修,配齐家电设施,太阳能、自来水、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
现在我已转业回到家乡,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父母退休有退休金,家庭富裕安稳。回首往事,从家里房子变迁真切感受到社会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