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周五,晴
入职第十二天。
我原以为今天可以完成两篇稿子,但实际上,只完成了一篇,改了三次。这一点再次证明了我上一篇文章中总结的经验——稿子是改出来的。但今天我的感受主要在另一个方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老大今天布置的任务是写一篇软文,主题自选。本来我想由“限塑令十年”入手,从健康环保的角度为公司做宣传。但不经意间刷到一篇介绍美容整形的新闻,虽说是老生常谈了,但依然有话可说。
上周我用同类素材练笔,写过一篇草稿,因此今天并没费多久,我就顺利地整合出了初稿。就在我准备继续写“限塑令”时,老大的反馈过来了——
“标题太空了,太口语;背景介绍太啰嗦;产品特点不突出,衔接不够自然。”
想起上次被总监改过的文章,我好像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冗长累赘入题慢,逻辑层次拎不清。
于是我开始改二稿:删掉开头不相干的数据资料,补充产品信息,调整逻辑结构。改完之后发给老大,这次是逐字逐句、耳提面命式的指导——
“开头还可以再简洁一点,注意某些词语的选用,比如这些‘最’‘第一’之类的,太极端了;关于产品介绍这一段,前面你是用美容整形有风险引出的,那么相比之下,我们的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高科技、安全对不对?至于其他的美白补水等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不属于重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款产品上市没多久,以后肯定还会做宣传的,所以没有必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特点都展现出来,要分时机、分重点介绍。”
老大说得有道理,沉心静气,认真改稿。当我把第三稿返给老大时,他终于打了一个“OK”。噗,再次松了一口气。
回顾反思这几周写稿改稿的过程,我再次得出一个结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一周初次接触软文时,我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请同学朋友给我推荐一些优质软文,看他们如何巧妙地打广告。看了5篇浏览量5W+的文章后,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文章很长,字数都在3000以上,前面2000字用来讲故事,后面1000多字打广告,因此对产品的特点描述得面面俱到。显而易见,这样的软文给我这个小白的印象就是——原来有卖点的软文都是这么写的,那我也可以借鉴了。
当我自己要下笔时,这种结构潜移默化地被应用在了我的文章中,可是我却忘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这些简单的道理。虽然传播渠道都是公众号,但是对比产品、消费者、文章读者等等信息,我们公司与其他公司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可以套用同一种模式呢?著名画家齐白石不也说过吗?“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与其去追逐模仿那些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爆款软文,不如沉下心来仔细研究前辈们写过的文章,毕竟,那才是最适合公司自己的文风。这世间,最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但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