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梦想,以文学的名义
《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编剧和青年作家饶俊的作品。他用最温暖的文字,最深刻的思考为他故事做铺垫。很感谢能看到他的著作里《梦想,以文学的名义》,故事是以作者少年时的梦想为主题展开叙述,梦想与现实的碰撞,用自己最真实的心为自己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若不是年少时的梦想,兴许,作者便不是如今的作者。
作者上初三时,韩寒因为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战成名,成为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偶像,也就是在那时候起,作者便做起以文学名义活着的梦。
初中毕业后,作者远离家乡到一所省重点高中上学,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仅剩的一些时间由自己支配。年少的经历总是用不完,作者便用那些仅剩的时间写了许多小文章。
高二那年,作者终于踏上了“韩寒”的路,入围新概念作文大赛,最后还拿了一个二等奖。也就是从那年冬天开始,因为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次远离家乡,见识了只有在电视中见过的上海。
上海的夜太繁华,令人眼花缭乱,既然已经以“文学”的名义第一次走出了家乡,那再过一年,就以“文学”的名义去上海上大学把。作者心里这样告诉自己。
年少时总是无知无畏的,就那样一个天真的梦,居然就坚持下去了。高三时,复旦大学正好在举办“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写一篇书评便可参赛。若获得前三名,便可获得复旦大学的保送。
后来的结果,如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样,作者再度入围,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顺利拿到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只要过省一本线,便可上复旦大学。
那时作者在省重点念书,过省一本分数线几乎不是难事。在拿到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额录取协议之后,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无论之前的过程受到多少人质疑。
可生活就是这样,哪能事事如意,高三临高考前,家遭大火,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一直到高考,作者也没缓过神来。因此,那一年的高考居然意外没上一本线,与复旦失之交臂。
作者去了省内的大学,可读了一个月,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学,更与年少时的文学梦无关。便瞒着家里所有人办理完退学手续,重新回到高中复读,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才通知父亲。幸运的是父亲没有想象中的暴跳如雷。
当时考复旦大学时,老师对作者的印象很好,作者安排好一切之后,便与复旦大学老师联系,告诉想继续报考复旦大学的想法,希望获得支持。复旦大学的老师却很理智,只问了作者一句,如果复读再考不上怎么办?
是啊?再考不上怎么办?那一刻,作者才从年少的梦里醒来。可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而那位老师彷佛是最后救命稻草,作者问他,该怎么办?
老师沉默良久,告诉作者的文学功底很好,兴许除了复旦大学,还可以有一个保底的目标。后来复旦大学的老师推荐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这个学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属于艺术类,文学功底要求很高,但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
作者立即下定决心,就是这所大学了。那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正好试行常年招生考试,在国庆期间设立一次针对文学特长生的特别考试,可以提前进行专业考试。
作者看到招生简章后,立即奔赴上海参加考试。戏剧性的是,作者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学校招生办,拿着高中时期发表的文章,老师却称作者没有资格报名。因为招生简章上写着除了获过省级以上的文学奖项,还需两名校内,一名校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信。
作者闻言如遭晴天霹雳,作者祖上N代都是农民,哪里认识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那一刻,作者感觉自己梦想破碎了,顿时在招生办门口泪如雨下。
也许是招生老师见作者可怜,便立即咨询当时教务处主任。可喜的是,教务处主任看了作者的资料后很满意,答应由他来帮助作者负责找专家推荐,作者放心考试即可。
后来的事,很顺利,作者顺利通过专业考试,第二年的高考成绩也非常理想。可作者改变了最初去复旦大学的梦,觉得自己与上海戏剧学院更有缘。
也许这就是作者少年时以文学为名义的梦想,在作者的执着的过程中终于开花结果。少年时的梦想是多么的珍贵,跟随内心的旨意勇敢的向前走,梦想就会在冥冥之中会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有梦想的人,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