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觉知留下空间
是说理解自己,要先去好好觉知,充分觉知,要把觉知这件事做到足够。怎样做会破坏觉知的空间呢?
有两种,一是批判自己。哎呀,不好,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个缺点,我怎么这么差劲,我太不好了……
另一种是急着改变。发现一个问题,立即问怎么改变呢?这种急于改变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充分觉知的空间。
批判自己时,批判就像往水流里放了一个木桩。当然,如果是水流特别特别足,一个木桩问题不大,不会阻碍水流的流动,但觉知还比较弱,水流还不够时,可能一个木桩就把觉知的水流给打断了。
武老师是这样对待“发现缺点”这件事的,首先发现“哦,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会有一股欣喜,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多了。
能这样做,其实是因为没有批判,不会觉得这是“缺点”,而是觉得这是一个“特点”,当你彻底不做评判时,就会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你不仅是头脑上有了理解,也会有深刻的体验。
比如武老师给别人做咨询时,当来访者呈现巨大的情绪情感时,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能让这些情感和情绪在这里自由流动,于是每一份巨大的体验,都可以变得非常享受。
这份体验太强烈时,就有点儿理解庄子的一个故事,说庄子的老婆去世了,他却鼓盆而歌,有人觉得他太不近人情了,但庄子说: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要嗷嗷地哭呢?庄子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是因为他没有评判死亡是一件坏事。
这境界有点高,但至少可以试试,当发现自己一个特点,比如说自己憋大便,原来是吝啬,有点守财奴“哎呀,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就到此为止,甚至可以去喝杯酒庆祝一下,因为你对自己的了解,又多了一些。
问答1
问:有个小女孩儿上早教班,要带个被子。妈妈把被子藏起来了,她发现少了,就一直哭,最后没办法只能还给她了。这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刻道理吗?
答:这是个极为深刻的现象,温尼科特给这个现象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过渡客体。
以后会详细说,这里大概解释一下,这个小被子是“替代妈妈”,通常是因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盖过这个小被子,被子上有妈妈的一部分特征,比如妈妈的味道,等妈妈找不到的时候,孩子就会找这个被子,来安慰自己。
所以这样的被子、毯子、公仔,甚至可能只是妈妈衣服或毯子上的一缕毛线,对孩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你不能剥夺孩子的这个东西,必须等孩子有了安全感后,自己放下它。
问答2
问:肛欲期应该和钱有关,大便是黄色的如黄金?肛欲期与爆粗口,说脏话,发泄情绪有关?
答:总结一下肛欲期的大便的几个意义:
1.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这是对待自己的作品和金钱态度的源头。
2.因肛门部位有强烈快感,孩子在控制大便时,会享受到自主控制的自恋感。
3.没有展开的一点是:的确,大小便作为肮脏的排泄物,是有情绪宣泄和施虐的含义。
情绪宣泄,指的是负面情绪,这常被心理学家视为像是排泄物的象征。将负面情绪宣泄给别人,自然有施虐之意。我们可以在孩子身上观察到这一点,他们有时尿床,就是在表达他们的不满。动物也是,有很多小视频,野兽看你不爽时,就会朝你撒一泡尿。
问答3
问:小孩小时候,只要能顺利考上大学,全家都开心,会称赞他;但如果一天不大便,全家都会紧张,甚至责怪争吵。这对小孩的潜意识一定有影响,但不确定影响是什么,难道是长大后对成就感的追求欲望,还是对他人成败表现的处理方式?
答:是会严重影响孩子,让孩子觉得他的大便是会毒害全家人的东西,不能在他身上停留。
问答4
问:近几年,口腔和肛肠做了好几次手术,现在看来,对这两个器官的重视是否就是口欲期和肛欲期的固着表现呢?自己对自身这两项功能的完善与否具有忧患意识。
答:口欲期发展的顺利,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世界欢迎我吸取各种营养;肛欲期发展的顺利,就会有这种感觉:我可以把我的一些“毒”排到这个世界上,我可以享受我的创造物。
当然该就医就医,别因为这些就太相信心理学解释,而影响医治。
问答5
问:说到创造物,开始写公众号,第一篇文章完成时,高兴的无以复加。这种心情和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完全不同,那时候是被强迫的,现在是自己想写,觉得有乐趣。这怎么解释呢?
答:肛欲期的大小便训练,有一个关键:到底是大人控制,大人说了算;还是孩子控制,孩子说了算。上学时写作文,是被迫的,现在写公众号是主动的,所以这里区别很大。
问答6
问:父母离异了,现在自己的婚姻也破裂了,是个单亲妈妈,儿子5岁跟妈妈一起住,所以性器期对他来讲,没有竞争没有合作。现在想想,他觉得什么事情,他都得第一,而且很容易受挫,该怎么办?
答:人性极为复杂,这未必就是坏事,因为如果没有父亲,父亲不在身边,或者父亲比较弱,这就意味着超我可能比较弱,而导致孩子本我很强,历史上太多超级牛人,都是没有父亲的。
不过,超我太弱,一个人就容易有危险,因为他会漠视规则;另外,你的孩子毕竟有父亲。建议去了解一下,奥巴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同样的局面的,关于这个,武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奥巴马妈妈的育儿经》。
问答7
问:朋友和同事的儿子都十一二岁了,还和母亲睡在一起,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答:首先,这种情况,常常是当事人没当回事,如果意识到是问题,就必须强行分开了。
从深层次讲,这更多可能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通常情况下,三岁左右分房睡会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导致目前结果。通常情况下,如果母亲想与孩子分开睡,是可以分开的。如果这个过程有困难,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问答8
问:女孩儿从小和妈妈一起睡,爸爸工作忙很少在家。一直妈妈带大,更黏妈妈和妈妈更亲,这对她长大以后有什么影响吗?
答: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想象世界,用弗洛伊德的术语讲,这是为了寻求前俄期的安全感,而固着在前俄期,以至于不能进入俄狄浦斯期,也就很难展开她的竞争欲。毕竟竞争的“第一对手”,首先是妈妈,如果还这样黏着妈妈,自然就没法儿展开竞争了。
问答9
问:儿子4岁半,最近喜欢摸我的胸部,一开始没啥,但最近自己也觉得反感,有种被骚扰的感觉。为此说了他很多次,告诉他:“这是妈妈的隐私,你这样妈妈会觉得不尊重。”但似乎效果不大,他有时还会趁我不注意“突袭”一下,我该怎么处理呢?
答:现在的处理,就挺好。经过多次表达他应该慢慢会有收敛吧,同时随着年龄长大,过了俄狄浦斯期,这种行为也会减少。
思考:
学到一个知识,一个观点。它始终是抽象的一条线或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问题是立体的。它有发生的背景情况,当时的时间空间,涉事人的不同状态。
就像现在,你要了解一个知识,很简单,百度一下就可以了。但想要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就需要付费。
比如你想了解糖尿病,直接百度一下就能出来,病因治疗方法,用什么药。但具体到用哪一种,剂量多少,这就得问医生了,就得付费。
放下头脑中的评判,不论对错,不论好坏,只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去了解自己,用抱持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优点,“原来我这方面做的不错”,发现自己的缺点,“原来我是这个样子的”。
比起看见别人,更重要的是看见自己。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一旦被看见,就会成为白色的、好的生命力,所以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他们的生命力的品质,也就是人性化程度会是最高的。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你有没有觉知道自己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呢?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