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依旧肆虐,经济动荡和衰退,被困在家的我,每天测20次血氧,夜里醒来也要测”
我这是怎么了?
咦?今天感觉自己有点胸闷,是不是不小心被COVID-19感染了?
——我要去测一下血氧。
唔?今天感觉自己有点热,是不是发烧了?
——我要去测一下体温。
哦?今天身体感觉有些奇怪?
——我要去找度娘或者丁香医生看一下。
唉?今天股票又跌了好多,之后会不会经济危机呢?
——我要去看看新闻看看股票。
这些恐慌时不时地侵蚀着我的小心灵。
然而,
媒体说“不要恐慌”的时候,
我只看见了“恐慌”二字;
媒体说“重磅!”、“突发!”和“实锤!”的时候,
我觉得有个小锤子也砸在小心脏上,砸到小心脏感到沉甸甸。
为什么会这样?
和热心市民刘女士以及不愿透露姓氏的陈码农聊过后,我发现这是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为什么呢?是什么让我们清醒的头脑变得如此不理智呢?
疫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未知
我们会不会被传染?
未知
被感染后能不能完全治愈?
未知
全球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
未知
疫情结束后一切是不是会恢复正常?
未知
疫情结束后会不会经济衰退,我会不会失业?
未知
这些未知,从眼睛进入大脑,到达丘脑(Thamalus),人类大脑的感官信息传递中心;
丘脑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杏仁核(Amygdala),人类大脑中处理情绪与恐惧的地方;
杏仁核接下来把信息送到了下丘脑(Hypothalamus),也是我们故事的总指挥,大名鼎鼎的应激中心。
总指挥迅速的同时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释放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CRF要求垂体腺去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入血液的ACTH使我们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皮质醇(Cortisol),人体的一种压力荷尔蒙。
第二件事:激活一向追求兴奋刺激的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引导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Adrenaline)肾上腺素使我们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骨骼肌血管舒张、消化系统血管收缩,于是我们的肌肉充满能量,而消化系统减弱以保存能量。
这就是著名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人类祖先就是靠这些快速应激存活下来。
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但在现实世界中,居家隔离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直面巨大危机时刻,于是这些能量和压力荷尔蒙,由于不能被有效利用,而让我们产生了种种奇怪的症状和感受,甚至使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质疑自己的健康状况:
1、心跳加速,感觉心脏在胸腔里跳跃,甚至感觉胸口痛与麻
2、呼吸急促和胸闷,感觉急促的呼吸也并不能使我们获得足够的氧气
3、面红耳赤,感觉体温升高
4、手脚发麻,手脚心出汗,浑身肌肉紧张、颤抖和疼痛
5、易怒、易激动、难以平静
6、食量减退
7、失眠:难以入睡、中途醒来和早醒
我该怎么做?
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放下由于疫情应激反应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回归生活常态?
首先要努力控制或切断引起我们应激反应的源泉:信息。
过多的舆论、新闻、谣言、股票信息,会让我们时刻处于一种“战斗或逃跑”的状态。每天定时且有节制地获取信息,而不是强迫性的每时每刻关注,是管理焦虑体验的第一步。在决定不获取信息的时候,认真工作,读一本书,听听音乐,精湛一下厨艺,都是很好的选择。
不要苛求自己放下焦虑和远离焦虑。
其实你知道吗,应激性焦虑是来保护我们的。
我们拼命想着摆脱焦虑,实际上却强化了焦虑;我们想要抑制恐惧,却预知未来恐惧感再次出现而感到更加恐惧。
不要再苛求自己摆脱焦虑,不要认为焦虑是一件糟糕的事情而否定焦虑,不要认为焦虑使你脆弱而麻木自己。而是要学会和焦虑和平共处,肯定它对你的保护作用,肯定它是每个人都会体验的一种机制,并对焦虑的保持感恩之心。(理性汪没有疯,真的感恩焦虑)
学会记录。
为了和焦虑和平共处,我们需要记录并描述出每一次自己感到焦虑时候的生理感受、想法和情绪,越详细越好,并努力记住这些小可爱们。
当下一次这些生理感受、想法和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调用理性大脑告诉自己,这是焦虑又来保护我了,小可爱们又来了,并可以默默对自己说
“AHA!老朋友你们又来了!谢谢你们来保护我,但我现在很安全。感激一直有你们在。”
发挥想象力。
赋予自己的焦虑一个可爱的名字,一个具体的形象,一种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我把自己的应激焦虑叫做“彭彭”,因为它很胖会膨胀,而且它是个吃货,一遇到紧张和不开心的事情它就想吃东西,最爱吃的蛋糕和冰激凌。
(我的“彭彭”)
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小技巧。
掌握一些放松的小技巧,比如瑜伽(Yoga)、冥想(Meditation)以及正念(Mindfulness)等,都是很好的自我情绪训练和保养方式。在以后的文章里,理性汪同学会一一作介绍,作为抛砖引玉。
偶尔泡个热水澡,在家里熏一些精油或蜡烛香氛,每周几次有氧和无氧运动,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都是值得尝试的新生活方式。
送给你
“The Only Fear We Fear is The Fear Itself. ”
Whatever Happens, You Are Not Alone.
Reference:
[1]Duan, L., & Zhu, G. (2020).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affected by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Lancet Psychiatry.
[2] Goldstein, D. S. (2010). Adrenal Responses to Stres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30(8), 1433–1440.
[3] Horowitz, M. J., & Kaltreider, N. B. (1979). Brief therapy of the stress response syndrome. Psychiatric Clinics, 2(2), 365-377.
[4]McNally, R. J. (2002).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panic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2(10), 938-946.
[5]Harvard University. (2011). Understanding the stress response.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6]Chrousos, G. P. (2009). Stress and disorders of the stress system.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5(7),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