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做一个腾讯会议的主持,其中一项内容是公布会议的议程,有一个小伙伴的名字是“July”,当时想都没想就把它读成了“朱莉”。后来有个小伙伴提醒,突然才看见,哦,这不是“7月”吗?它可能看着我面熟,但是我看着它实在是眼生。
如果这个小失误还可以用这么“毕业多年了,学的英语全都交给老师了”,这样的理由来搪塞的话,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不能不引起自己的思考。
会议总结的时候前几句还比较切入话题,后几句则完全不知所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同样都是在萌姐平台学习,为什么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了结果,有的人却迟迟不见结果呢?是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一样吗?不是,他们明明付出了一样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那些没有拿到结果的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其中的问题很显然出在“效率”上。
在这里的“效率”和专注有很大的关系。昨天晚上“朱莉”的口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总结不到位是不能够理解和宽恕的的,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专注,没有“ All in”,整个人出现了“疏离”状态。虽然人在会场,心早不知飘哪里去了。
因此,出现这样的结果再正常不过,尴尬事小,长期以往自己跟不上队伍几乎是必然的。
“水滴石穿”,我们从小就听说过。但是它有一个前提:这个水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滴。如果同样的水却四处分散去滴,那个石头是不会被击穿的。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可能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而有的人要做上大半天,后者不一定在磨洋工,很可能是他的效率低下,而因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没有沉浸式的全情投入。
庖丁在解牛的时候,他眼中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了,只有牛的骨骼缝隙、肌肉。那个时候他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这不仅就是高效,而且使他成了这个领域独一无二的专家,在那个年代一提起他,别的厨师再不敢吭气。
这让我想起萌姐前两天在“财富高效能”课程中提到其中的“效”指的是效率,也就是如何才能够专注做事。如果你现在不具备这种能力,如果你在工作中像我昨天一样,可能闹出笑话可能引发尴尬,那么是时候要关注你的专注和效率了。
总结、反思、复盘,认识到自己的不专注,下功夫去修炼,别把7月再当“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