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4月 7-9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沿着季风的方向》
阅读范围: 《缅北 我私人的佐米亚》《柬埔寨 边境风云》
这两个故事两个地方,都向我们展现了差距和隔阂。
在缅北,文明与落后,桃花源的安逸与对先进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我看到了当地的原始、荒蛮,也看到了当地人渴望改变现状,努力周边富裕国家接近的意愿。
在柬埔寨,柬泰边境的佛寺争端,明明信仰相同,习惯相似的民族,却因为他人的随意划分而分道扬镳,甚至拔刀相向。
《缅北 我私人的佐米亚》
作者的目的地是缅北原始的景栋地区,当地要求必须由向导带领才能进入原始的山地部落,作者雇佣的当地向导叫赛齐。他们从大其力出发,这里已经是和泰国接壤的地方了,在手机卡需要“摇号”的缅甸,很多人会购买泰国的手机卡打长途。进入山区后手机信号消失,作者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地区。
景栋是掸邦的中心,掸邦人自称“傣人”。景栋和云南的景洪曾是两个傣族的部落,只是随着战争迁徙和国家的分分合合,这两个“兄弟”渐行渐远了。公元8世纪,现在的掸邦和泰国的北部都属于一个傣族王国南诏国,到了937年大理国建立。后来忽必烈大军的到来,大理国土崩瓦解,残部进入今天的掸邦高原,形成了现在的景栋的势力。19世纪掸邦成为法属老挝与英属缅甸之间的缓冲带。后来鸦片开始大规模种植,通过掸邦与云南的通路进入中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金三角地区。
作者跟随向导深入原始森林,接触蛮荒部落。爱伲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孩子不上学,部落里也无人识字。外面的世界遥远得如同另一个星球。正是这大山阻隔他们,也是这大山保护他们。他们拒绝文化,拒绝现代文明,在自成一体的小世界里,依然保留着只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恐惧。拉祜人和阿卡人皈依了天主教,有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传统,相对开化。一位阿卡人介绍她的女儿有幸嫁到了中国,虽然和家里断了联系,也算是一个好的归属了。
因为政策的松动,这里也有小商贩接待游客赚钱。在镇子上他们在中国餐馆吃饭,老板会看湖南卫视的节目,但是却说不清自己的祖籍了。在集市上作者遇到了一个中国华侨,据说是逃难过来,之后又结识了在附近教华文的老师,和汉人的村民们。他们大都是20世纪40年代逃难过来的,还有一些是当年败退缅甸的国民党将领李弥的残部的后代。他们坚持教孩子们汉字,因为只有靠近中国才能过上好日子。
《柬埔寨 边境风云》
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是柏威夏寺,一个当时刚刚获批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长期以来柬泰两国就开始围绕柏威夏寺的归属问题大动干戈,如今划归柬埔寨一方。它伫立在柬泰边界的扁担山摩艾丹崖顶,泰国一侧地势较缓,而柬埔寨这边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悬崖,需要摩托车才能到达。一路上,作者紧紧抓住后座的支架,听天由命。
如今庙宇的回廊处还有士兵巡逻,石柱上也竟是留下的弹痕。柏威夏寺从公元9世纪开始动工,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它比吴哥窟修建得还要早。这里曾经是高棉帝国的中心地带,后来高棉帝国被泰民族推翻,所以对柬埔寨人来说,柏威夏寺是吴哥王朝曾经强大的物理证据。而对泰国人来说,柏威夏寺是泰民族崛起的缩影。因此,柏威夏寺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寺庙,更是混合了两国人民的记忆与身份的神圣符号,为之后的争端埋下伏笔。古代的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一道严格意义上的“边境线”,边界更多是一种模糊而游移的存在。
现代的领土纷争,多半是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强行划定边境线所致。1863年柬埔寨成为了法属印度支那,后来随着殖民地的扩张,法属印度支那扩展到柬埔寨、老挝、越南、中国湛江等区域。后来法国和暹罗重新勘界划分边境,但在柏威夏寺的分界方面模糊不清,为之后的领土争端埋下了的隐患。1953年,柬埔寨独立,柬泰两国开始了拉锯战。到红色高棉时期,柏威夏寺发生了联合国历史上最耸人听闻的难民遣返事件:四万名逃到泰国境内的柬埔寨难民,被泰国军方带到这里,以推下悬崖的方式遣返。
他们原本和柬埔寨人共享着同一种宗教、同一座寺庙,但是如今只有一面泰国国旗,在不远处的山间飘荡。